×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1999年, 5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1-15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笔谈:地理环境与冰川研究——祝贺施雅风院士八十华诞
《地理学报》
1999, 54(1): 1-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前理事长施雅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和冰川学家。他专心致志于地理与环境变化、中国现代冰川与第四纪冰川研究,并且是我国地理学诸多专门领域研究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在50年代参加了中国地形区划的研究和我国第一个科学远景规划的编制,1958年开拓了中国现代冰川研究;60年代领导和开辟我国冻土学,泥石流、干旱水文研究新领域,并积极领导和推动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70年代施雅风教授创立波动冰量平衡方法预报冰川变化,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巴基斯坦公路通过巴托拉冰川区的问题。80年代以来他积极推动和参与倡导了西北水资源,全球变化与海岸带灾害,冰芯与环境等新领域的研究,他重视科学研究的国家目标,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和用任务带动学科发展。先后主持了许多重大研究项目,着述颇丰,硕果盈枝,为我国地理学、地理环境、冰川等科学的发展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是施雅风院士80寿辰,本刊发表这一组笔谈,回顾数十年来施雅风院士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祝福他健康长寿,并祝贺他为我国的地理学、冰川学作出巨大的贡献。
Select
论文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地理学报》
1999, 54(1): 10-2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耦合,进入冰冻圈。冰川面积超过500000km
2
,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2倍~3倍,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源,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ka以来,4处连续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区新构造上升与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特点。
Select
论文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及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研究
《地理学报》
1999, 54(1): 22-2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西北太平洋近46年(1949年~1994年)热带气旋和5°×5°经纬网格点月均海表温度系列资料,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变化及与海表温度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温度偏高对应热带气旋频数也偏多,在20°N以北、140°E以西海域偏多趋势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相关计算显示,近25年来(1970年~1994年)两者之间的各种相关以非线性(指数型)为最佳,以5年滑动平均代表的多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逐年变化,高度显着的相关出现在热带气旋频数多年变化滞后海表温度1年左右。
Select
论文
陕晋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发展动态仿真研究
《地理学报》
1999, 54(1): 42-5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陕晋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发展动态的SD模型。对该区3种治理模式--加速治理型、传统经营型和稳步发展型进行仿真研究,预测到2040年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侵蚀过程与土地利用和治理强度密切相关,轻度与中度侵蚀面积有明显的滞后增加趋势,即侵蚀过程的“长波”现象。加速型模式是促进该区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最佳模式。
Select
论文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种植制度调整研究
《地理学报》
1999, 54(1): 51-5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蓄洪区的行洪与蓄洪,影响了区内农业的发展,造成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导致贫困的加剧。本文分析了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一麦一稻之构想,通过示范研究获得成功,证实了其可行性。
Select
论文
区域风沙蚀积量和蚀积强度初步研究——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例
《地理学报》
1999, 54(1): 59-6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晋陕蒙接壤地区不同下垫面的实测输沙率和风力特性因子,确定了输沙通量;结合对边界下垫面类型的遥感解译、量测,计算了蚀积量和蚀积强度。结果表明,该地区风蚀总量为109×106t/a,平均风蚀强度为1600t/a·km
2
,并且由东南黄土丘陵区向西北沙漠区增强。
Select
论文
清末民初时期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的初步研究
《地理学报》
1999, 54(1): 69-7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北京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革,经济地位成为空间分化过程的主导因子,导致社会空间出现了三方面的时代特征:①社会中上层倾向于居住在市政进步、活动便利的中心地带,贫民在房租地价的压力下被迫迁居边缘地带。②家庭规模与家庭经济条件正相关,户量由中心向边缘降低。③满汉畛域逐步化除,满族、回族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使馆区等西方事物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
Select
论文
历史时期鄱阳湖湖口长江倒灌分析
《地理学报》
1999, 54(1): 77-82.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ZK2孔的粘土矿物、重矿物、粒度与磁化率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并根据14C测年资料,确定约在2360aBP左右长江南摆至今湖口附近,首次发生江水倒灌鄱阳湖盆地。磁化率可作为该区江水倒灌强度的代用指标。历史时期的江水倒灌强度可划分为3个阶段:2360aBP~1550aBP弱于今;1550aBP~880aBP波状递增时期,增至整个历史时期的最大值;880aBP至今强烈振荡时期,呈现6个完整的周期,周期长约为115a.
Select
论文
对等辐照方位与建筑朝向的选择
《地理学报》
1999, 54(1): 83-8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901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计算并分析了墙面可照时间和天文辐射日总量及其随坡向的分布,从中发现,存在东西对称的方位,在该方位上墙面的可照时间或天文辐射日总量在冬夏半年各自对应的太阳赤纬时都相等,称之为对等日照方位和对等辐射方位,统称为对等辐照方位。并且,在对等辐照方位以南的各方位上冬半年的可照时间(天文辐射日总量)大于夏半年对应太阳赤纬时的值,而对等辐照方位以北各方位的情况相反。因而对等辐照方位可作为适宜建筑朝向选择的临界朝向。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