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7年, 52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1997-12-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黄钧尧, 陈振光, 朱剑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地理学会始创于1969年,以推动香港市民对地理及其教研为目的。自创会以来,香港地理学会已成为本港在地理学界的学术团体。通过筹划种种活动,香港地理学会不断提高本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的知名度。香港地理学会为一开放组织,欢迎各界对地理有兴趣和有志推动地理发展之人士参加,在过去1/4世纪颇为成功的基础上,本会正期待着另一个稳定和急速发展的25年。
  • 论文
    杨汝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回归在祖国逐渐强盛的情况下发生。过去的10余年,祖国内地的开放已为香港创造了新契机,同时内地的改革也受益于香港的发展。香港的作用不只在内地,整个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经济亦与香港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亚太地区的迅速发展,地理环境的转变对香港有利,使它可以为本身和祖国内地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 论文
    薛凤旋, 杨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深圳这两个分属不同社会制度的城市的发展和紧密结合而形成跨境城市经济区为个案研究对象,总结两者各自的城市发展历史,分析两地在过往10余年间的跨境发展特征及相互影响。一方面深圳借助于香港资本流入等因素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另一方面香港跨境向深圳、珠江三角洲经济腹地扩散,促进了其产业升级和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地位的巩固。过往10多年香港-深圳跨境的区域发展是由市场规范的、自发和民间促成的。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这一跨境城市经济区的发展应由两地政府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管理。同时,港深管理线的存在及其完整性对保持和促进这一跨境城市经济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 论文
    卢佩莹, 梁志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先用“以路修路,以路养路”、“以桥修桥”及“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形式去建设交通网络设施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该地区的交通运输业无论在投资的推动力、网络的空间分布、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设施的使用都产生了变化。这些转变对其他沿海地区,如何适当利用国家给的政策来发展交通事业及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 论文
    叶嘉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于8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向内地转移而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一个金融及服务中心。工业的就业人数骤减。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业服务业人员激增。其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开放改革”政策使香港地区的工业能向内地转移。首先由于毗邻的珠江三角洲廉价劳动力的吸引。经济结构转型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失业人口及劳动力的规划。这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需要解决旧工业区的重建、日益增长的工业办公楼的需求及工业区区位要求的变化等问题。同时,它还需要开发科技园及办公楼等基本设施来吸引新型的工业及经济活动。
  • 论文
    李思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7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导致全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空间分布的急剧重组,并促进“世界城市”的形成。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环,香港的经济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本身的的改革开放加速了香港地区的经济转型。促使香港由一个制造中心,晋升成世界城市。这个转型过程,反映在香港的城市形态。这包括商业中心区职能的加强和商业中心区的扩大,原工业区的重构,以及整个城市社会地理的再分化等方面。“双城现象”为当政者必须考虑的不稳定因素。
  • 论文
    朱剑如, 王缉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城市的领域性和空间性探讨香港交通发展的政治地理内涵。百年来,香港在特殊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中成长为一个以中国为依托、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地区性枢纽。然而,这样一个世界城市的内部交通却并不适应这个角色的要求,而是形成了特殊空间性。本文通过分析历年香港主要交通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整体城市运网的演变,揭示出特殊城市空间性的本质和影响,并提出摒弃这种不利香港回归中国后的政策,同时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可能前景。
  • 论文
    林初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79年以来,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加强了香港和广东的社会经济联系。本研究探讨中国南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制造业由香港向广东的转移并未表现向大城市中心空间集聚的倾向。亲缘关系的存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的供给以及在环境污染方面缺乏严格的控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并使香港和广州之间的郊区对香港制造商的吸引力不亚于一个拥挤的大城市。资本的流入和制造设备的引进,加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步伐,明显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使大批剩余劳动力不必涌入城市,而是进入建在农村的工厂里。跨国资本和海外资金的流入还改变了中国当地百姓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方式。
  • 论文
    郑天祥, 赵大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基础设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协调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以及即将兴建的大型基建,提出具体的参考意见,使两地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协调合作,并节约资源资金,实现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区域基础设施的区域化、网络化、国际化。
  • 论文
    刘君德, 宋迎昌, 武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7月1日以后,香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能否保持繁荣与稳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上海的重新崛起,不仅有利于内地经济的全面腾飞,而且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沪港之间不会出现谁取代谁的结果。未来的沪港关系应该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竞争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竞争的结果。
  • 论文
    阎小培, 冷勇
    1997, 52(s1): 95-103.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深圳、香港相互联系的角度,研究两地的协调发展。对深圳-香港双城的形成条件、社会经济联系、空间扩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双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双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 论文
    梁怡
    1997, 52(s1): 104-113.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如何发展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空间分析与决策作一简略的分析。文章首先介绍几种非结构性空间知识的表示及推理,进而讨论不确定性空间推理原理及方法。除了语义表示法外,文章亦对空间知识表示与获取的并行模式作出探讨,特别是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运用。最后,文章亦浅论了如何对非结构性空间知识、结构性空间知识(如数学及统计模型)及空间信息系统作综合及交替运用于空间分析及空间决策。并建议如何建立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 论文
    李焯芬, 陈虹
    1997, 52(s1): 114-121.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地区无数的陡坡及高密集的发展致使滑坡泥石流灾害成为香港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本文通过对香港地区历史上几宗重大山泥倾泻事件的回顾,分析了香港地区滑坡的特点:暴雨是激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暴雨引起的山泥倾泻事故多发生在由风化火山岩及花岗岩残积土构成的斜坡上,通常为浅层小量滑动;边坡失稳多发生在暴雨后期。并提出了人工边坡的基本治理方法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是天然陡坡滑坡泥石流的产生机理、条件及其运动规律。
  • 论文
    潘乐陶
    1997, 52(s1): 122-12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港英政府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报告,香港人口由目前的630万至2011年估计会增至810万,土地之需求大增,从行政管理方面而言,填海实为满足此需求的较易和经济的途径。过去150年,香港填海面积已达4100hm2。近日建议的维多利亚港、青洲及大屿填海计划,市民对历史价值、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议论纷纷,对土地利用亦有很多不同意见。笔者不反对填海,在适当的规划下,在合适及不影响航运安全的地区进行填海实有可取之处。但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必需先考虑其它选择,如“新界”荒弃的农地、旧工商业及住宅区重建、大屿山干线可发展的新市镇以及开发启德机场等。在大规模填海工程进行之前,更需先作综合环境影响评估,以免对景观及生态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
  • 论文
    詹志勇, 廖洪涛
    1997, 52(s1): 127-143.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香港与广州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自然条件十分相似,但两者的市区行道树群落在规模、密度、种类构成和林相外观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港行道树的种类多样性和外来种构成均比广州丰富,但密度小于广州,且香港群落中树形较小的个体比重高于广州,显示其调节环境的功能较逊,文中还讨论了两地人文、自然方面的因素差异对城市行道树的构成栽培和生长所产生的影响。
  • 论文
    冯通
    1997, 52(s1): 144-151.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分析香港的环境及变化,运用常用的监测变化技术,能有效显示有明显变化的地方,如大规模的填海及机场工程。要分析规划区内的环境,可利用区内的植被指数均值。这数值与区内的土地覆盖及挤迫状况都有明显关系,更能反映市内外绿化的状况。
  • 论文
    黄观贵
    1997, 52(s1): 152-16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人口稠密,但由于地势多山,使大幅郊区得以保留,成为水塘集水区,并用作自然护理、教育以及供市民作户外康乐用途的郊野公园。香港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集约式的发展,使许多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但若能悉心保护,仍有不少地方可保存景观优美、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港英政府自7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郊野公园及保护区体系,迄今全港共有22个郊野公园,14个特别地区和58个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约占全港土地40%。经过多年的审慎研究,海岸公园条例终于在1995年5月获得通过,该条例赋予港英政府所需法定权力去划定及管理香港的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郊野公园和海岸公园的设立,不仅为保护本港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还为600多万市民提供户外活动和生态教育的埸所,是香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 论文
    林珲, 闾国年, 宋志尧, 王杰臣, 陈钟明, 施毅
    1997, 52(s1): 161-16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的研究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海洋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支持下,对东中国海区现代潮汐潮流系统特征、潮波系统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的系统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作者发现了一些前人没有发现的现象;证明在一定的入射潮波条件下,岸线形态和位置对潮波系统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系统地恢复了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30个时期东中国海的潮波系统。另外作者还探讨了有关GIS与潮汐数值模拟系统及海水运动可视化系统的集成问题。
  • 论文
    王为, 章典
    1997, 52(s1): 170-17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海湾的沙坝海滩,其侵蚀与堆积主要表现为海滩泥沙的横向运动,纵向运动仅出现在潮汐通道附近。而在宽阔的海湾内,海滩横向与纵向的泥沙运动同样重要;沙坝海滩的形态随着海滩沿岸波高、沉积物特征和外滨地形的不同而变化。在东亚季风和香港当地的波浪和海岸输沙条件下,沙坝海滩具有冬季稳定、夏初堆积和夏末侵蚀的年变化。同时由于沉积物来源有限,海滩体积小,海滩对海岸环境的突然变化反应敏感,而具有无规律的变化。
  • 论文
    万庆, 叶舜赞, 林珲
    1997, 52(s1): 179-18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京九铁路对于香港和内地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吸引投资的一条新热线地带。投资环境与地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技术研究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京九铁路沿线地区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预研究成果,讨论了此项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内容、技术方法,以及所期望的成果。
  • 论文
    周成虎, 邵全琴
    1997, 52(s1): 187-19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S1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项多功能的空间信息自动处理和分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可归纳为数据库管理、地图显示和制作与空间分析3类;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调查、环境管理、系统模拟及决策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模式可分为工具盒模式(事务处理工具、管理工具、决策工具、研究工具)和方法论模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规模及深度可分为项目GIS、部门GIS、企业化GIS。本文还分析阐述了实用性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及在开发实用性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