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过刊目录
1997年, 5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7-11-15
论文
全选
|
论文
Select
论文
北京经济基础的基本特点与变化趋势
杨开忠
1997, 52(6): 481-49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有关人口普查和统计资料,在京、津、沪对比中对北京经济基础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是:(1)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这种经济中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国最大的商业性服务中心,二是全国重要的耗水小且污染轻的知识和非知识密集型工业中心。(2)北京高耗水和(或)污染重的工业虽然只系地区性基础,但相对北京水和环境资源相对稀缺的特点而言,它们过度发展了。(3)与上海、天津相比,北京工业基础规模小、区域性较强,但服务基础齐全、规模大且超地区性强。天津的海上运输、仓储等基础弥补了北京的不足。(4)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实施,北京耗水低且污染轻的城市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以及信息密集型第三产业将会进一步集中,而耗水高和(或)污染重的工业将会进一步分散。
Select
论文
热带北缘裸地与桉树林地降水-地表侵蚀特性的对比研究
周国逸
1997, 52(6): 491-49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水滴动能与地表侵蚀的相互关系问题,通过对相邻的两个地类:没有任何植被的光裸地和地表同样光裸但有人工桉树林的2个试验小集水区的对比研究,说明了单位雨量下的侵蚀强度与水滴动能存在最为紧密的关系。裸地地表的侵蚀强度决定于大气降水动能,而桉树林地的侵蚀强度却主要与林冠的穿透水水滴动能成正相关。总的说来,桉树林林冠的存在加大了林地所接受的降水动能,特别是在中小降雨强度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就说明了营造人工林时,必须考虑到林冠结构与林地地表冲蚀的问题。
Select
论文
现代区域开发的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研究及意义
张雷
1997, 52(6): 500-50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存在着从初始、增长、停滞和衰落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现代区域开发中,这种周期性变化不仅对整个社会生产结构的演进速度,而且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基本走向、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特点、城市化空间组织的主体框架以及环境污染的宏观控制等都产生着决定性影响。
Select
论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决策支持
张新生, 何建邦
1997, 52(6): 507-51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的内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复合的反馈-调控过程,必须在时空复合空间上研究城市系统的演变。本文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复合调控动力学理论模型,并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可视的空间表达支持下,建立了城市空间增长动力学过程模拟系统。并以广西北海为例,选择了两个方案,对城市空间增长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模拟,对系统做了实验。
Select
论文
区域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
陈传康
1997, 52(6): 518-52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政府要使其所在区域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考虑在保护环境生态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经济起步和发展措施,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满足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相应的物质“享受”的需求增长。区域开发只有处理好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需求增长等三方面的关系,做到近、中、远期滚动协调发展,并增强开发措施的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行业开发是区域发展的部门组成,要保证行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要求行业本身能不断发展,并符合该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才能加速开发,与区域持续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企业经营、行业管理、区域开发三者的关系,其间,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Select
论文
麦田蒸腾需水量的计算模式
谢贤群, 吴凯
1997, 52(6): 528-535.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Penman-Monteith方法对小麦田田间蒸腾需水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个改进的小麦蒸腾需水量计算模式,对模式中某些参数作了修订;并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观测资料对模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模式计算充分湿润麦田的蒸腾需水量效果良好
Select
论文
冬小麦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
莫兴国, 刘苏峡, 于沪宁, 刘昌明
1997, 52(6): 536-542.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生态系统辐射收支、热量平衡以及蒸散在冠层蒸腾和土壤蒸发之间的分配特征。结果发现,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系统截获的太阳短波辐射随小麦的生长而变,它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初期为0.8左右,尔后随叶面积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孕穗期最小,约为0.75,之后,随叶片枯黄、麦穗的成长又上升,最后可达0.86。净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可分成如下3个阶段:拔节期比值较低,约为0.45;孕穗抽穗期约为0.5;灌浆期比值最大,约0.57。随着叶面积指数(
LAI
)的增加,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之比,由返青初期的0.13迅速下降,直至较为稳定的0.06。潜热通量消耗净辐射的大部分,且随
LAI
的增加而增大。从返青到乳熟的58天内(4月1日~5月28日),麦田总蒸散量约为250mm,其中土壤蒸发量约为50mm,冠层蒸腾约为200mm,分别占总蒸散量的20%和80%。
Select
论文
冬小麦、夏玉米叶水势、蒸腾和液态水流阻力的田间试验研究
张喜英
1997, 52(6): 543-55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叶水势、蒸散、棵间蒸发、土壤含水量等要素日变化过程的测定,计算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从土至叶片的液态水传输阻力和其日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蒸腾强度的增加,液态水流阻力呈非线性的递减状态。通过分析液态水流阻力的组成和各成分对蒸腾的影响,提出了减少根系吸水阻力,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利用的一些措施
Select
论文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李俊, 于沪宁, 刘苏峡
1997, 52(6): 551-56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4月~6月在华北平原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定冬小麦田蒸散和CO
2
通量,求取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湿度较低时,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L型或U型日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0194~0.6414;日较差范围在0.1138~0.632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早晨最高且变化迅速,白天较低且变化平缓。土壤湿度较高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范围在-0.0157~0.1381;日较差范围在0.0616~0.1537,其日变化不明显。从冬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变化较大,其范围在0.0110~0.0532,日较差变化范围在0.0616~0.6321,二者均于5月中旬达到最高,之后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和日较差的季节变化明显受土壤水分影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与0cm~60cm的有效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达到0.05显著水平;与0cm~20cm和0cm~10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饱和差呈极显著负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土壤湿度较低时二者呈幂相关关系;土壤湿度较高时二者呈线性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土壤湿度低时高。
Select
论文
级差收益测算法的研究——以天津蓟县为例
乔立新, 徐利淼, 戴学来, 张建涛
1997, 52(6): 561-564.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灰色系统生成函数原理与级差收益测算方法相结合评估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实践,说明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在土地估价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并为土地市场不发育条件下运用级差收益测算法评估土地价格提供一条探索性思路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编委审稿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