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7年, 5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7-09-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顾朝林, C·克斯特洛德
    1997, 52(5): 385-393.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北京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行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集中在:(1)城市社会极化及其动力机制;(2)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3)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变化趋势等。
  • 论文
    陆巍, 吴宝鲁
    1997, 52(5): 394-402.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整理了旧石器晚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第四纪晚期中国古人类三次迁移”猜想,即五万年以来中国古文化发生过三次南北大融合;第一次,50kaBP~40kaBP,南民北移;第二次,18kaBP~13kaBP,北民南移;第三次,10kaBP~8.3kaBP,南民又北移,成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南源;以甑皮岩人迁到关中为典型,促进了中原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兴起。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起因。还发现,新石器早期墓葬头向的一种统计特征,指示迁徙古民的源地、路径和来向
  • 论文
    杜德斌, 徐建刚
    1997, 52(5): 403-411.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GIS技术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土地批租地块为样本,分析上海市地价与城市区位因子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南京路、市中心和淮海路是影响上海市地价空间差异的主要区位因子,外滩、次级商业中心和交通结节点对地价的影响很小,表明上海市地价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向心性。上海市地价与区位因子这种关联性与该市的商业分布格局、CBD的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有关。
  • 论文
    孙汉群, 傅抱璞
    1997, 52(5): 412-42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等日照时间EID和等日照方位ESA的存在条件、存在范围及其分布规律,找到了计算EIDESA的具体数学表达式。
  • 论文
    许炯心
    1997, 52(5): 421-42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黄河为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河流流域系统中产水产沙子系统与河道沉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描述这种耦合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定量回答来自上中游不同来源区的泥沙,各有多大比例淤在下游河道中的问题。
  • 论文
    王瑜, 宋长青, 孙湘君
    1997, 52(5): 430-43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主要经历了由凉—温—暖—温—凉的序列,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9100aBP~7400aBP,气候偏干偏冷;7400aBP~5000aBP,气候波动剧烈,属过渡期,前期气候温和偏干旱,后期温和偏湿润;5000aBP~4100aBP,气候温暖湿润;4100aBP~1350aBP,属气候过渡期,气候逐渐趋向干旱,人类影响增大;1350aBP~现在,气候温和半干旱,处在人类强烈干扰之下。全新世温暖期发生在7400aBP~4100aBP,全新世最适宜期发生在5000aBP~4100aBP期间。
  • 论文
    陈建耀, 吴凯
    1997, 52(5): 439-44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称重式大型蒸渗仪为我国首创、国际先进,能够直接测定蒸散量和潜水蒸发量。本文利用此蒸渗仪和相关配套仪器测定的资料,在初步分析蒸渗仪对周围农田水、热及蒸散规律代表性的基础上,估算了潜水对农田蒸散的贡献份额,并建立了一定水位变幅内潜水蒸发与蒸散量的比值和地下水位的经验关系式。
  • 论文
    王会肖, 刘昌明
    1997, 52(5): 447-454.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模型模拟,对作物生长期间的水分条件、作物蒸散规律、土壤蒸发占蒸散的比例、覆盖的节水效应和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水分提供依据。
  • 论文
    吴凯, 陈建耀, 谢贤群
    1997, 52(5): 455-460.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86年~1996年蒸渗仪农田水分模拟试验资料统计: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可达482.5mm,缺水率可达69.3%;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耗散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需水峰区和3个关键需水期,为实施节水灌溉提供了实验依据;冬小麦耗水量与环境因子(诸如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红外冠层温度、水面蒸发量和生长期等)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统计规律可供地下水浅埋区区域灌溉预测参照应用。
  • 论文
    冯广龙, 刘昌明
    1997, 52(5): 461-46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5年~1996年在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联合站进行了控制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的灌溉试验,详尽考察分析了根系生长分布、水分利用方式、冠部营养生殖生长,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灌溉效应。结果表明:根系分布随土壤含水量降低相应减少,呈水大根大特征,上部干旱促使根系向深层发育,利用下层水量较多。小定额频灌在0cm~30cm表层根系分布量占总根量61%,根系吸水效率较高,利用该层的水量占1m土体总耗水量74%,棵间蒸发占总蒸散量28%,只比常规灌溉多4%,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则分别提高了17%和11%。常规灌溉与只灌冬水旱作处理,在50cm以下土层根系占各自总根量分别为37%、30%,下层根系吸水效率较大,分别利用的水量占各自总耗水量比例为22%和29%。扬花期茎叶重、LAI及根量达一生最大值,根系日增长率最大,为0.2cm/cm·d~0.25cm/cm·d。各灌溉处理在扬花、灌浆期蒸散和蒸腾强度最大,蒸散强度各为5.5mm/d、4.6mm/d,蒸腾强度分别为4.6mm/d、3.3mm/d。棵间蒸发强度在拔节期最大,各处理平均约为1.3mm/d,占总蒸散量38%。
  • 论文
    秦大河, 李培基
    1997, 52(5): 470-47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5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芯分析使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最近格陵兰冰盖顶部的一对冰芯证实了末次冰期出现过多次冷暖时段的快速转换。GRIP冰芯还发现未次间冰期盛期也为冷期所打断。安第斯山冰芯揭示了末次冰期热带气候变化之谜。过去被广泛接受的气候稳定的间冰期和气候多变的冰期的结论,以及恒温式热带冰期气候运转模式都面临挑战。GISP2冰芯钻孔温度测量查明了极地对气候变化的放大作用。未来全球变暖的后果很可能是全新世稳定气候的结束,多变的灾难性气候的来临这一严竣问题摆在人类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