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3年, 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3-07-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夏增禄
    1993, 48(4): 297-303.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8年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中国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紫红土、黄棕壤、棕壤、黑土、褐色土、灰钙土等主要类型土壤中Cd、Cu、Pb、As的土壤临界含量和土壤环境容量分布特征,发现他们大多数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随土壤类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分布而分异,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分异特征。Cd、Cu是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增大;而As则相反,由南到北、由东向西减小。
  • 论文
    龚胜生
    1993, 48(4): 304-31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籍里所说的瘴病主要是指恶性疟疾一类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热湿的气候环境和夏秋季节。2000年来,由于人为的作用和气候的变迁,其主要分布范围具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战国西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北界;隋唐五代时期以大巴山长江为北界;明清时期则以南岭为北界。历史时期瘴病的流行,是导致瘴病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 论文
    顾朝林, 陈田, 丁金宏, 虞蔚
    1993, 48(4): 317-32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调查,在探讨中国城市边缘区划分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特性、社会特性、经济特性、土地利用特性以及地域空间特性进行了研究。
  • 论文
    陈传康, 邓忠泉
    1993, 48(4): 329-33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泰州市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成长为长江下游北岸中段泰州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江苏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试行“市管县”体制时,简单地将地广人众的原扬州“专区”改由扬州市下辖,对泰州市的性质、作用认识不清,未能确定与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致使行政上泰州市与其腹地相隔绝,中心城市与出江海口岸——高港相分割,弹丸之地的泰州市被当成了扬州市的郊区“直辖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相对萎缩。同时,泰州经济区不能有效地协调加强其区域性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改善缓慢,经济竞争力较弱,发展速度与江苏沿江其它经济区的差距在拉大。本文详细论述了由于地区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使得中心城市泰州及长江骨干港口——高港难以突破旧有规模,形成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泰州——高港现象”,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泰州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 论文
    夏正楷, Bruce JG, Crozier MJ
    1993, 48(4): 337-34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新西兰黄土在分布、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及古土壤等方面的特征,并通过与中国黄土的对比,指出新西兰黄土形成于比较潮湿的气候条件之下,其物源主要来自当地的河流泛滥平原、冰水平原和低海面时的大陆架平原,是风力就地吹扬堆积的产物。
  • 论文
    郑景云, 郑斯中
    1993, 48(4): 348-35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山东历史时期冬温指数、水旱指数序列,分析了近500多年来山东冷暖旱涝状况。主要结论是:山东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冷暖变化为四暖三冷,干湿变化为四湿四干。旱涝灾害频繁,旱涝发生频率为44%,且在区域和季节上表现出不均匀性。全省范围的大旱大涝随时间有增加趋势。冷暖波动与旱涝变化关系密切,冷的时期涝灾较多,且存在地区和季节差异。
  • 论文
    李子华, 唐斌, 任启福
    1993, 48(4): 358-36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12月15日——1990年1月15日,重庆雾害课题组在市区进行了包含地面气象、边界层气象和大气污染等多种项目的外场综合观测。本文利用此观测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的水平分布,热岛和湿岛的垂直结构及其成因。
  • 论文
    马新中, 陆中臣, 金德生
    1993, 48(4): 367-37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304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耗散结构的方法和概念,建立了流域地貌系统中熵产生和超熵产生的表达式。以此分析了流域系统的动力学机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建立了流域地貌系统的侵蚀演化模型。定量描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系统的侵蚀旋回,确定了流域的发育阶段。分析了流域系统侵蚀状况的空间不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