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土地利用与高原人居环境
  • 土地利用与高原人居环境
    宋恒飞, 李秀彬, 辛良杰, 王学, 董世杰, 谈明洪, 李升发
    2025, 80(9): 2283-229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梯田是山区特有的农业景观和优质的耕地资源,具有强大的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山区农户宝贵的生计资产。作为一种耕地资源,梯田的优质性来源于坡改梯等土地改良过程中投入的大量物力和人力,形成了较高的地力资本,其经济本质为土地增值。近年来,山区耕地资产贬值现象普遍,而梯田地力资本价值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基于土地资本理论,在明晰梯田地力资本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生产能力和边际化两方面构建诊断框架,利用全国山区问卷调查和文献荟萃分析数据,揭示其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梯田地力资本呈贬值趋势,尤以东部地区为甚;按照1995年不变价,1996—2020年间反映梯田地力资本价值的级差租金从初期的793.2元/hm2降至末期的441.88元/hm2,降幅44.29%。梯田相对坡耕地的增产效应呈下降趋势,北方土石山区较黄土高原区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梯田地力资本带来的经济收益已难以弥补维持梯田独特功能所需的成本。因此,应积极探索现有梯田的充分利用途径,慎重推进新增坡改梯工程。

  • 土地利用与高原人居环境
    王毅, 肖池伟, 封志明, 岳子龙, 陈舒逸, 瞿铭焕
    2025, 80(9): 2300-232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受地缘政治经济影响,边境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土地利用变化(LUC)研究的重要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越南(简称“中越”)、中国与老挝(简称“中老”)、中国与缅甸(简称“中缅”)已建成40余个地缘政治经济合作机制,深刻影响了边境地区的发展及其LUC。本文依托“权力—制度—尺度”理论框架,结合1985—2020年GLC_FCS30土地利用数据和GDELT新闻媒体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定量揭示了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LUC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研究表明:① 1985年以来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建设用地普遍扩张,中国一侧的耕地开垦与撂荒及退耕还林、还草并存,越南、缅甸一侧的农用地与林地小幅下降,老挝一侧以农进林退为主。② 中越、中老、中缅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对边境地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具有正向影响,与林地呈负相关;机制分析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是推动边境地区LUC的中介变量,其传导效应明显但对不同地类具有异质性。③ 随着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缅甸、老挝、越南边境地区的农用地与建设用地规模与中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呈跟进特征,边境两侧的土地利用相似度不同程度增加;中缅、中越边境地区的农用地相向变化,中老边境地区沿边发展。本文为传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以期推动边境地理(学)领域发展。

  • 土地利用与高原人居环境
    郭长庆, 张海燕, 窦银银, 匡文慧, 包文轩
    2025, 80(9): 2321-232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认识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对于实现高原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目前针对青藏高原地区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定量关系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基于高原典型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等数据,构建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影响的评估框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四象限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高原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的时空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厘定了影响高原人类生存环境的关键因子,评估了高原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处于较弱水平,20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增强了15.41%,主要在藏北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高原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提升的空间格局,61.14%的区域基本保持稳定,18.47%的区域呈现轻微提升趋势。高原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存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高度协调与较高协调面积占比均增长了9%以上。降水和城乡建设是影响高原生存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高原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协调发展型(40.44%)和发展冲突型(38.35%),环境提升型和同步衰退型分布相对较少。本文结果可为保障区域生存环境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土地利用与高原人居环境
    白壮壮, 高玉, 陈浩, 陈发虎
    2025, 80(9): 2340-235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文明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梳理文明社会标志的研究成果,结合高寒地区的环境特征与人类适应过程,本文初步总结了高寒文明的含义、区域演进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① 史前人类在海拔2500 m以上区域常年生活,随着农牧业发展与对外交流,生产力提高,大型聚落修建,社会分工、阶级分化日趋明显,王权的确立与国家的出现意味着高寒文明诞生; ② 埃塞俄比亚高原、安第斯高原、青藏高原在80 CE后分别出现了阿克苏姆、蒂瓦纳库与瓦里、象雄与雅隆等国家,代表全球高寒文明的形成;③ 相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与人类适应是高寒文明起源的前提,农牧二元混合经济是高寒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础,对外交流与贸易控制是高寒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王权国家的出现是高寒文明最终形成的标志。限于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资料,不同区域高寒文明的形成时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高寒地区在全球文明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牛静怡, 张利平, 吴林倩, 谢平, 霍竞群, 桑燕芳
    2025, 80(9): 2354-236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的变化引发了水文、气象等时间序列的非一致性,此时采用传统的工程水文计算方法,将会影响水资源规划管理、防洪抗旱决策等的准确性。因此,可靠的(非)一致性检验方法至关重要。为解决现有方法易产生误判的难题,提出基于相关系数的水文(非)一致性检验方法(CT)。该方法通过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水文序列的高频纯随机成分,以纯随机成分与原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为依据,判别序列的(非)一致性。统计实验显示,与Bartels检验等方法比较,CT方法可显著降低存伪率,且随序列增长,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增强,尤其是对于非一致性序列表现更好。以1956—2020年间中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的地表水资源量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CT方法判别,结果显示,东南诸河区、长江区、淮河区、珠江区及西南诸河区5个区域的地表水资源量序列表现出一致性,而松花江区、海河区、黄河区、辽河区及西北诸河区5个区域则表现出非一致性。结合已有研究结论,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外部驱动因子影响,间接证实了CT方法所得结论的可靠性。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魏豪杉, 张永强, 刘昌明, 黄琦
    2025, 80(9): 2368-238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全球动态植被模型集合TRENDY计划的控制实验,本文系统评估了全球尺度上CO2—植被过程驱动的径流变化。结果显示,大多数全球动态植被模型认为CO2通过调节植被促进了径流的增加,尤其是在热带、寒带和温带地区。进而,本文采用观测径流分离的全微分方法,分离出1116个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流域中CO2—植被驱动的径流变化,并与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全球动态植被模型普遍高估了大气CO2升高所导致的径流增加,特别是在温带森林和寒带森林区域,且有9个模型在这些流域中的整体高估的绝对幅度超过20%。本文揭示了对全球动态植被模型进行改进与验证的重要性,指出这一过程对未来水资源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申忠伟, 赵明华, 林添妍, 郭海春, 饶志国
    2025, 80(9): 2382-239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南阿尔泰山克兰河表层沉积物和相邻表土brGDGTs的分子分布特征、随海拔变化、分子离散程度的结果表明,克兰河表层沉积物的brGDGTs主要为自生来源,而非相邻表土的外源输入。在克兰河1735 m的垂直海拔梯度上(702~2437 m),被广泛用于温度重建的MBT'5ME指标在河流表层沉积物的变幅仅为0.07,转换成温度变幅不超过2.5 ℃,远小于实际的气温变幅(约11.1 ℃),这意味着克兰河表层沉积物brGDGTs的MBT'5ME指标不能用于气温重建,很可能代表的是河水本身的温度变化。由于冰雪融水是克兰河的重要补给方式,因此该河流表层沉积物自生来源的brGDGTs实则受冰雪融水的强烈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在常年受冰雪融水补给的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冰雪消融导致的地质载体温度的变化,能够直接影响其brGDGTs的分子分布特征,最终影响基于相关指标来重建“大气”温度的可信性。这一认识,强调了利用brGDGTs开展温度重建研究时需充分考虑冰雪融水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为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brGDGTs记录重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丛铭泽, 鹿化煜, 王晓勇, 娜米尔, 杨斐
    2025, 80(9): 2398-241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半干旱区黄土堆积区正面临着土壤侵蚀的严峻挑战。定量评估黄土分布区的地表侵蚀对理解干旱—半干旱区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塔吉克斯坦境内分布有大面积的黄土和黄土区农牧业,存在严重的土壤流失,但对其地表侵蚀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实地考察和GEE平台,利用Landsat 8地表反射率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本文识别了塔吉克斯坦的黄土分布范围,计算了黄土分布面积,并对塔吉克斯坦黄土堆积区地表侵蚀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细化了塔吉克斯坦的黄土分布,阿富汗—塔吉克凹陷、泽拉夫尚河沿岸和阿赖山脉以北低地的黄土面积为3.74×104 km2。随后,使用RUSLE模型评估了1901—2023年塔吉克斯坦黄土堆积区的地表侵蚀速率,其中微度侵蚀区域占比最多(44.96%),16.68%的区域在容许侵蚀速率附近(250~750 t·km-2·a-1)。强烈侵蚀及以上占比14.25%。地貌部位对地表侵蚀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平原地区黄土侵蚀速率较低,山地黄土侵蚀速率较高。1901—2023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1690.99 t·km-2·a-1,呈波动上升趋势,侵蚀速率增加了708.77 t·km-2·a-1。微度、轻度侵蚀强度的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他侵蚀强度的面积占比均呈增长趋势。对比北半球不同黄土沉积区,发现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中国黄土高原和美国大平原的土壤侵蚀速率均显著下降。因此,在塔吉克斯坦黄土区地表侵蚀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修复和人类生产生活需求,制定和实施适宜的水土保持政策,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郭子阅, 刘凯, 王哲, 江岭, 宋春桥, 曾繁轩, 费腾, 熊礼阳, 汤国安
    2025, 80(9): 2416-243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组成,拥有独特的河湖拓扑关系和流域地形特征。受该区域精细化流域水系数据缺失的影响,现有研究对羌塘内流区的水系格局与河流地貌特征尚未开展全面分析。本文通过创新羌塘内流区流域水系提取方法,进而研制该区域高精度流域水系数据集,揭示内流河的空间分布与河流地貌特征,探讨内流河发育差异与所处流域的地形、气候条件和水文补给等因素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羌塘内流区拥有约430个相互独立的子流域,汇流面积大于50 km2的河流共1373条,河流平均长度约32.62 km,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海拔集中在4000~5000 m范围内。以子流域为统计单元,流域河网密度平均值为0.10 km/km2,平均加权河道纵比降为5.56‰,河流剖面形态主要表现为凹型偏平直态。相较于气候因素与水文补给关系,流域面积大小与流域地形特征对水系发育影响更为显著,更大的流域面积将有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河流网络与偏下凹形态的纵向河道,而在高程落差和坡度较大的流域内河流纵剖面相对更为陡峭。本文探讨了青藏高原内流河的空间分布、发育特征和对应影响因素,为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表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河流地貌的基础数据与规律特征。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杨云平, 郑金海, 朱玲玲, 王建军, 由星莹, 张宏千
    2025, 80(9): 2436-244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梯级水库群联合运行对河流水沙与地貌形态产生深刻影响,末级枢纽作为梯级水库群影响的叠加区域是河道演变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108 km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77—2023年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数据分析,研究枢纽下游河床冲淤强度与滩槽分布、断面形态、同流量—枯水位及秋汛过程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兴隆水利枢纽联合运行后,兴隆站径流量、输沙量减幅分别为15.40%和73.9%,其中500~800 m3/s流量级比例由1980—2013年的21.10%增加至2014—2023年的43.12%;② 1977—2023年汉江兴隆—仙桃段枯水河槽、平滩河槽总冲刷量分别为1.24×108 m3和1.57×108 m3,78.52%的冲刷量分布在枯水河槽;③ 1977—2016年兴隆至仙桃段河床表现为“低滩和深槽冲刷”,2016—2023年转变为“深槽冲刷、低滩淤积”,即航道工程发挥了固滩稳槽作用;④ 2014—2023年兴隆水利枢纽下游同流量—中枯水位为降低态势,受河床冲刷、航道工程、流量过程等影响,近坝段同流量—中枯水位差值和床面比降表现为同步性降低态势;⑤ 兴隆—仙桃段枯水河槽冲刷的主因是含沙量降低,其次为航道工程实施,第三是径流量变化,其中2016—2023年期间的影响比例分别为63.33%、25.79%和10.88%,秋汛强度的相对增强加大了河床冲刷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加深流域水利枢纽运行、航道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坝下游河床演变、水位变化等影响的认识。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金锃塍, 汪少勇, 何晓波, 伍永秋, 丁永建
    2025, 80(9): 2450-246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冻圈发生显著萎缩,影响了江源区的水质安全。基于长江源布曲流域2021—2022年6—10月采集的126个河水样品,应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相关性分析、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不同下垫面流域河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 布曲流域下游河水TDS值高于上游,并且不同下垫面覆盖流域河水水化学类型存在差异;冬克玛底流域冰川覆盖率较高,水化学离子以Ca2+$HC{O}_{3}^{-}$为主,其他流域下垫面冰川覆盖率较低,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2-}$-Ca2+·Mg2+型和$HC{O}_{3}^{-}$·$S{O}_{4}^{2-}$-Ca2+·Mg2+·Na+型为主。② 河水主要离子浓度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稀释作用有关。③ Gibbs图表明,河水离子浓度与岩石风化密切相关;结合离子比值关系分析得出,布曲流域主要源于碳酸盐岩和硫酸参与的硅酸盐岩风化,火车站流域主要源于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而上游冬克玛底冰川流域河水主要受碳酸盐岩影响。④ 通过正向地球化学模型计算,冬克玛底流域阳离子来源中碳酸盐岩占73.2%,硅酸盐岩和蒸发岩次之,降水贡献率最低。⑤ 布曲和冬克玛底流域出口河水离子浓度与气温显著负相关,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和冻土变化可能影响冰冻圈流域河水化学组成,进而影响江源区的水质安全。研究结果可为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刘畅, 李开封
    2025, 80(9): 2468-248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石器—青铜时代自然环境波动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荥阳盆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但目前荥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时空演化格局与水文地貌环境变迁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基于两处详细测年的湖沼地层,集成已有湖沼地层年代、高程数据,重建了荥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代4个时间节点(~8000 a BP、~6000 a BP、~4500 a BP和~3600 a BP)的湖沼水域分布;再结合已有植物浮选资料,探讨了农业时空分布格局与水文地貌环境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 在~8000 a BP,荥阳盆地湖泊广布,并于~6000 a BP达到鼎盛。盆地湖泊在~4500 a BP明显萎缩,至~3600 a BP,盆地中大的湖泊不断萎缩并分解为数个小湖泊。② 新石器—青铜时代荥阳盆地形成了以粟、黍、稻为主的农业结构。整个新石器—青铜时代,盆地周边山地丘陵区多为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模式,在冲积平原区则存在粟黍旱作与稻作的混合模式。但在冲积平原与周边山地丘陵交接地段,不同时期农作物结构存在旱作与旱稻混作模式的变化。结合已有荥阳盆地周边地区气候重建资料,发现仰韶文化时期是荥阳盆地全新世湖泊分布范围最广的时段,不仅在平原区,临近平原的山地丘陵及部分黄土台地上也有水稻的种植,是新石器—青铜时代稻分布范围最广的阶段。因此,荥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代的水文地貌环境格局明显影响了区域农业发展。
  • 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
    王少剑, 崔世熹, 梁筠怡, 魏彩霞
    2025, 80(9): 2486-250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是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纽带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水资源的角度分析WEF系统所面临的压力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很少从区域贸易的角度探讨中国省际贸易如何对当地WEF系统的水资源消耗和压力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核算了省级WEF用水清单,随后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SSP-RCP多情景分析方法,评估了各省份WEF系统中由消费驱动的用水量、水压力的外部贡献及传递路径、以及未来隐含用水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WEF系统隐含在国内贸易中的用水足迹占能源和粮食部门用水量的43%,占总取水量的25%。广东、浙江、江苏、河南和北京是隐含水流入量最大的5个省份。在水资源外部影响方面,山西水压力的外部贡献主要由能源部门主导,其余省份则由粮食部门主导。在高缺水压力省份中,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宁夏和辽宁省水压力的外部贡献为30%~50%,且大多数省份对高缺水压力省份能源部门的水消耗高于对低缺水省份的,而粮食部门则呈现相反趋势。到2030年和2050年各情景下大部分省份的隐含水流入量将达到基准年的1.3~1.6倍,多数省份高水压力路径隐含用水呈现上升趋势,能源部门变化尤为显著。本文强调了省际贸易中水压力传导的主要模式,并探讨了供给侧和消费侧的双向缓解措施,发现高缺水压力省份的本地节水措施和更合理的贸易结构对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基本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至关重要。

  • 遥感应用
  • 遥感应用
    杨晓梅, 张俊瑶, 刘晓亮, 刘岳明, 王志华
    2025, 80(9): 2502-251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遥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遥感信息提取的方式已经从单幅影像处理转变为时空谱融合后的综合处理方式。换言之,这种方法强调“大区域—精细化”的处理策略。在大区域层面,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遥感成像同时面临“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的挑战。合理的分区可以有效降低区域单元的异质性,从而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的精度。在精细化层面,遥感成像能够反映地表特征的细微变化,但地理环境本身具有“宏观规律,微观混杂”的特性。缺乏自上而下的全局规律总控,而仅依赖于遥感数据层面自下而上的分类,往往会导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认知偏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尺度遥感地理分区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级解决地理规律和多分辨率遥感成像之间的尺度和表征差异问题,并通过3个层级的应用实例表明,合理的分区不仅能有效提升遥感信息提取的精度,还能丰富信息提取的多类型属性,从而提升行业遥感的“大区域—精准化”应用。

  • 遥感应用
    魏雪馨, 刘荣高, 崔屹峰, 刘洋, 陈继龙, 亓林, 何家莹
    2025, 80(9): 2517-25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9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森林覆盖监测是“联合国十年生态恢复”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森林中木本和草本的生态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区分树木和草的覆盖对于准确刻画森林组成非常重要。同时,量化森林恢复过程中树木覆盖度的缓慢累积增加存在很大挑战。本研究以中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参考,对比14种森林覆盖遥感数据产品与其在刻画中国森林覆盖及变化的时空一致性,分析效果最佳的数据集。分析数据包括8种土地覆盖硬分类数据和6种基于亚像元的树木覆盖度数据。结果显示,这些产品在中国西部和华北平原等树木覆盖低于30%的区域差异性较大,约96%的像元变异系数大于0.56。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比表明,百分比的树木覆盖度数据比硬分类数据具有更高的一致性。硬分类数据产品均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自2000年以来增幅小,而清查资料和树木覆盖度数据则证实显著增加。其中,GLOBMAP数据与省级清查资料吻合最好,拟合斜率为0.78。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缓慢恢复的森林覆盖的刻画,百分比的树木覆盖度数据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