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2018 , 73 (10): 1829-183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10001

院士论坛

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建议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Conservation of the Yangtza Riv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An understand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instru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LU Dadao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收稿日期: 2018-09-1

修回日期:  2018-09-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0-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学报》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153063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陆大道(1940-), 男,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长期从事国土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ludd@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中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T”字型架构仍然是中国今后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两大地带。本文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的重大意义作了初步阐述,指出了近20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保护的重要性;认为贯彻习总书记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最为关键的是落实一个“共”字,即“共抓”,并提出了各地区各部门要长时期采取协调一致的具体行动的几个主要领域。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 黄金水道 ; 战略空间 ; 综合解决方案 ;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T" structures in China's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layout remain to be the two areas with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is paper, by preliminarily expounding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nstruction of "promoting well-coordinate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avoiding excessive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that this economic belt failed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ation despite of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the key to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ing President Xi's instruction of "promoting well-coordinate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avoiding excessive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word "well-coordinated", 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joint efforts. Several main areas in which all regions and sectors should take long-term concrete coordinated actions were then put forward.

Key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golden waterway ; strategic space ; comprehensive solu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0

PDF (143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陆大道. 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建议[J]. 地理学报, 2018, 73(10): 1829-183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10001

LU Dadao. Conservation of the Yangtza Riv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An understand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instru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10): 1829-183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10001

中国的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T”字型构架(以沿海地带与沿江地带为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科学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个战略使中国的生产力布局与交通运输、水土资源、城市依托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最佳的空间组合。“T”字型构架于1984年提出,1986年被政府采纳,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1]

近30年来,“T”字型战略的两个一级轴线地带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业绩的主要部分,国家财政愈来愈集中地来自这个构架内,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高端服务业与有竞争力的中高端制造业也愈来愈集中于这个架构范围内。“T”字型架构仍然是中国今后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两大地带,是支持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轴线。

本文仅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的重大意义作初步的阐述与建议。

1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1.1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这是中国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

(1)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长江干流走向与纬度平行,干流两侧各200 km左右范围均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内,具有天然航道,全年通航,降水丰沛,温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而生产出全国40%的农业总产值,造就了强大的农业基础。上游和中游蕴含巨大的水能资源。就其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广阔的平原与丘陵等自然特征而言,中国最大的人居环境适宜区显然是长江流域,甚至超过了东部沿海岸地带。因此,作为大流域大地带,其发展条件与开发潜力、宜居适宜度,在全世界的流域开发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都是最为优越的。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南美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皆不能与之相比肩。

(2)具备雄厚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高端制造业基础

其中,各种原材料与新材料、能源与新能源、重型和精密机械、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交通运输工具、动力与机电设备、电器、化工原材料与各种中间体、轻工机械等制造业在全国地位突出。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相当强大的工业体系。拥有上海、苏州、南京、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绵阳、贵阳等综合性的实力强的工业基地。在新兴高科技方面,长江经济带近年来总体上跑在全国的前头,如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核能利用等。

(3)世界上最长距离、货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

南京以下的长江下游航运发展和经济发展潜力相当于两条海岸带。自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长江都是我们民族的东西向运输大动脉。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综合性运输通道。2010年长江流域内河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沿海港口总吞吐量的38.2%,占全国水运货物吞吐量(包括沿海港口总吞吐量在内)的28%。2016年长江航运年货运量达20.6亿t,分别为美国密西西比河、欧洲莱茵河年货运量的4倍和6倍。滨江一带有大量的适宜工业、交通设施建设的土地。

(4)流域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颇具优势

万里长江,顺应了中国经济主流向为自西向东的大特点,再加上长江三角洲与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达的基础,无论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还是在各自国家的重要性都比同样长大与航运便利的密西西比河更加突出。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武汉城市群为长江经济带的三个核心,依靠这三大城市群连接更多的大中型城市和区域。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几乎包括小半个中国。长江流域各省市人口较密集,文化教育传统悠久,优秀人才聚集,是我们科学技术与高端制造业最为发达的经济带。

(5)大尺度延伸了中国国防的战略纵深和战略空间

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直至今天全世界形成的大国格局,可以看出,地球上最大的几条大河中,整个流域都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只有密西西比河、长江与伏尔加河,这3条大河也都是可通航的大河。这说明,具有航行之利的大河在历史长河中很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民族强盛与国家形成与巩固的力量。长江将长江三角洲与苏浙沪,与西进几千公里的大西南相连接,将中国最发达的沿海地带与广阔富庶的大西南后方连接成一体,客观上大尺度地扩展、延伸了中国的战略纵深,使中华民族在最需要的关头也能具有巨大的回旋余地与强大的战略空间,提高国家与全体国民的安全感。这种特殊的国家安全价值长江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1.2 仍将是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带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诸多著名学者与政府人士,在考虑中国未来长期发展时,都强调在21世纪初,“T”字型战略构架仍然具有巨大的持续发展潜力,而应继续成为中国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战略重点地带。这里只简要摘录孙尚清、王梦奎、白和金等几位的论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强调:“在‘九五’期间乃至下个世纪,……要建设一个辐射和支撑全国开发开放架构。这个架构就是以沿海开放地区为横轴,以长江流域为纵轴的“T”字型开发开放战略”。“T”字型经济增长格局发展后劲强而有力,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意义重大,…”[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王慧炯等认为:“从宏观布局看沿江开放地带与沿海开放地带组成我国“T”字型开放主干架构,使我国最主要的两条经济带在开放的洗礼中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同时把开放效应传递到广大的内地”[3]

2000年,王梦奎和王慧炯又强调:“加快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建成继沿海之后的又一经济发展先行区。……长江经济带都将是我国今后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也将是支持21世纪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区域增长轴线”[4]

2000年,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原院长、著名经济学家白和金和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兆木、刘福垣和王一鸣也认为:“长江经济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他经济地带不能代替的,……从我国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趋势和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条件来看,长江经济带已经具备了综合开发的条件。……经过20~30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建成与沿海经济带相辅相成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一级经济轴线”[5]

中国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城市群、各类“新区”“示范区”等,这些区域单元是国家一个时期的“政策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一些项目的投资和运作给予用地、税收、因素价格等方面的优惠。长江经济带是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和导向性的重点地带“区域”,由国家在交通、信息、能源、城市发展、生态安全、水安全以及对内对外贸易平台等方面予以能力上的保障和科学的空间组织,以保障经济带的整体性和高水平的产业竞争力。除此以外,不需要给予经济上的特殊优惠。也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可以不做精确的划定[6]

2 对习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对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我认为,这既是中国进入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长江经济带在以往几十年大开发中积攒的许许多多问题的基本方针。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对于全流域占全国40%以上的国民世世代代的福祉,实现长江经济带的持续发展,向世界展示一条世界上最大运输量的黄金水道与最大的流域经济体,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对近20年的大规模开发带来的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做粗略的概括与分析,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要加以解决的程度,希望从中可以加深对总书记指示的强烈针对性与极端重要性的理解。

2.1 实现了长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忽视了保护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初浦东新区建设给整个长江流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多年来,长江流域各地区经历了全面的大规模开发。仅皖、干、湘、鄂、川、渝、黔、滇等中上游8省市统计,他们在近10年来,都基本实现了平均10%的超高速经济增长,即25年中,年GDP总量翻了3.5番。高于全国同一指标。而这种增长主要支撑部分是能源重化工以及物流、大农业等产业提供的。当然,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在部分特大城市成都、武汉与重庆等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如果对包括苏、浙、沪在内的10省2市内具有长江岸线的地市级(上海市及重庆市全部)计算,1988年长江经济带占全国GDP的21.5%,2013年上升到占全国的29.3%。请注意,这个比例是不包括10个省中不具有长江岸线的地市范围的统计数据。

然而,在以往20多年的大开发中却忽视了环境、生态的保护以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2 大规模地发展大耗能、大污染的能源重化工

上述提到的长江中上游8省市,20多年来在沿海快速发展“压力”下都在奋力追赶。利用长江流域的资源、廉价水运以及国内外市场提供能源、矿物原料及需求的条件,大规模发展能源重化工: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间,钢产量由1748万t上升到14011万t,钢材由1383万t上升到17557万t,分别增长了7倍与13倍以上。化肥同期由703万t增加到3423万t,增加了近5倍。水泥由5444万t增加到85799万t,增加了15倍。其他方面,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火电等大耗能、大污染部门与企业也以类似的高速度迅速增加。超高速度增长及比较初级的产业结构导致能源消耗、原材料与建筑材料需求量、物流量与污染物的大幅度增加。

2.3 黄金水道及两侧陆上运输线无法承受的交通负荷

在GDP高速增长和能源重化工迅速扩张的驱动下,交通运输量几乎每年成两位数增加。长年累月承担大量的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矿石、水泥、砂石、钢铁、原油与成品油、汽车、机械设备、粮食等(主要是大宗货物)的货运及愈来愈多的旅客运输。多年来,长江航务局及各地区各部门,在干流与主要支流的下游建了诸多水运枢纽港及一般性港口设施,开辟大量的航线。但长江干流航道整治跟不上,“两头深、中间浅”,特别是荆江航道是长江航运的“卡脖子”区段,开行船舶平均吨位不足2000 t,过船能力非常紧张。上游三峡库区运输发展迅猛,三峡大坝通航能力饱和,导致大量货船滞留,2013年船舶待闸平均在锚时间高达44 h,最高时曾经出现过240 h的在锚时间,形成了突出的“肠梗塞”。长江下游河段运输量、码头数量增长迅速,船舶扎堆长江口,拥堵状况严重。上海港等长江航运与海运的中转枢纽港口已经超负荷运营。形成了下游“瓶颈”。

长江港口与铁路衔接不到长江港口货物集疏运比例的2%,“铁”“水”间不配合很严重。发达国家港口和铁路衔接运输平均达30%。铁水、公水、空铁衔接不畅,谈不上有高效集疏运体系。铁路运输长期超负荷运行,特别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公路建设没有按照等级体系合理布局,在区域性集疏运系统中高速公路有些路段居然仅仅当作等级公路使用。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争夺优质岸线资源,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以至于出现港口腹地交叉、功能重叠、岸线资源低效利用。上述情况是导致长江航运的经济成本(航道维护等)、环境成本(危险品运输和仓储)、时间成本不断增大的根本原因。

2.4 黄金水道及其两侧大湖与主要支流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

长江水体愈来愈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所述的大规模发展大耗能、大污染的能源重化工。特别是钢铁及炼焦、石油化工、合成材料与精细化工、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与冶炼、电镀、造纸、纺织印染等生产。长江以南的赣、湘、黔、滇4省,多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小型矿山开发,不少企业在洗选过程中排放大量含有毒的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尾矿渣,造成了不少中小河流的严重污染。与此同时,农村种植面积特别是农村各类养殖业也大发展,江汉平原、成都平原以及中下游平原与丘陵地区,人口密集,传统农业发达,复种指数持续有所增加。为了高产及早熟,不适当地提高农业复种指数,引起大幅度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猪、牛及家禽养殖、高密度的水产养殖等养殖业的规模近20年来成倍增加。一些农村地区的水土污染十分严重,成为长江干流水质恶化的重要源头。难以计算的大大小小的省级、地市级、县级乃至乡级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没有达标的中小企业乱排放、偷放,“以邻为壑”的排放现象突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发展,环境设施却跟不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仍然很低,大量无序堆放。引起了长江干流及其附近河湖普遍富营养化,N、P特别是P超标已经相当严重。长江航运的船舶污染有越来越增加趋势。

多年来长江及其两侧河湖水环境治理也确实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建了不少大中型工程。但由于人口压力大,长期环境欠债积累,城乡建设速度快,使沿长江的湖泊与支流的污染负荷远超水体自净能力,许许多多的城镇化地区的水环境容量(以城市黑臭水体作为评价指标)基本处在警戒状态,城市河道“黑臭”普遍。其中,城市“黑臭”治理主要是通过引流冲刷、稀释等措施实现的。京杭运河长三角段、长江中下游段及太湖、钱塘江等水域已出现较严重的跨界水污染段,长江入海口已成为中国近岸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0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生的水污染事故中,约60%发生在长江经济带省市。其中2/3~3/4的事故发生在中下游7省市。2010年后,经济带每年的废水排放量在全国的40%以上,每年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其中45%以上的分布在中游地区。长江及其较大支流沿岸发生大大小小的水污染事故不断被暴露,但只是问题实际存在的很小部分。

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态势实际上已经冲破了流域环境与水资源可承纳能力的极限(“过冲”)。

2.5 水资源过度开发引起了愈来愈突出的水安全问题

长江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近10000亿m3,在世界上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这样巨大的水量,应该可保障相当好的水安全与水环境。

由于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考虑到多种功能不足,蓄洪补枯功能下降。具体表现在三峡水库按照近年来的运行调度方案,结果导致中下游的大型湖泊,枯水季节低水位时间延长,湖区缩退。洞庭湖、鄱阳湖等若干大湖,大量围湖造地,水生生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放松了蓄滞洪区保护和骨干堤防的建设修护,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若干大城市,内涝发生频繁,中下游水资源安全面临挑战。

中下游两岸河湖的开发利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历史上,这些湖泊大多与长江自然连通,发挥着正常的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功能。随着湖泊泥沙淤积或沼泽化发展,一些湖泊与长江联系减弱,但丰水期仍然保持自然相通,几十年来,修闸建堤等水利工程建设和围垦活动加剧,使得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湖泊成为阻隔湖泊。其结果,流域水生态系统的自我协调能力大大降低。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没有很好兼顾,环境与生态用水严重不足,以及由此引起水资源安全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依赖程度过高。

2.6 各自为政是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上述几项既是多年来形成的主要突出问题,也包含了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管理好,特别是没有合作管理好,加剧各种问题的严重性。庞大的长江干支流与上中下游同时被十多个行政区、几十个部门所管理,受到太多方面利益的驱动,大家都要她出力,都要她提供便利,从中获得利益,甚至要使所得利益最大化。其中,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城乡生产与生活用水、生态用水、排水与排污等,实践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冲突,干流与支流、干流与湖泊对长江水资源调配有着不同的要求,上中下游之间、省市之间乃至此岸与对岸之间都隐含着不同的利益矛盾,产生了许多的纠结与“扯皮事”。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公里的滚滚长江,她给我们作出的贡献太多了。多年来,她承载了太大的“压力”,已经不堪重负,十分“疲劳”了。今天,竟然成了问题的聚集场所,藏污纳垢的处所。许许多多人并没有想到她也要休养生息。她毕竟不是广阔无垠大洋。即使是面对的是大海,人类同样要十分爱护。

3 关于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建议

如何解决长期积累的上述问题,如何贯彻习总书记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以为,最为关键的是落实一个“共”,即“共抓”。

要坚决按照十九大关于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由高速增长调整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等重要指示,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各地区与各部门领导的政治责任。在今后的10年左右时间内,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树立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合理确定经济增长率的预期。在相互协调配合方面统一思想与协调行动,坚决抛弃本地区本部门而不顾他人利益的本位思想。本位思想是“共抓”的严重障碍。

集中各方面的规划力量,针对问题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要在国民经济逐步高质量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科学地确定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全流域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制定指标约束与检查监督机制,对各地区制定能源重化工的发展规模,对各类污染物制定出严格的可检查的排放指标,限期环境改善的目标。并为流域性精细化管理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

长江的大保护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长时期工作。要加强关于长江问题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可考虑成立“长江研究所”,与中国海岸带研究所同样重要。是否设立高层协调或监督机构,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要求针对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具体行动:

(1)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整,以实现普遍的转型升级。包括要控制或限制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炼焦、农药及其他能源重化工生产规模。着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轻型制造业部门与行业的发展。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排放有毒的化学原料、有机中间体、合成材料等生产企业要严格实现“零排放”等。沿江核电站的建设决策要极其慎重,在没有达到50 km的隔离地带情况下绝不定点。

(2)在水安全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需要加强蓄滞洪区保护和骨干堤防建设维护,提升防洪泄洪能力;形成完备的以堤防为基础、重点枢纽为骨干、干支流湖泊水库与蓄滞洪区调蓄泄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加强现有水库联合调度运营能力建设,提升水库蓄洪补枯功能。建立长江调水、蓄水和各地、各产业、各级城镇用水的科学分配机制。要在发挥三峡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效益与中下游水环境、水安全之间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使社会安全与生态安全两大目标得到兼顾。建立与完善流域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全要素监测和管理体系。

(3)交通运输方面,要着力构建高效的集疏运系统,解决中上游航道梗阻,提高高等级航道的比重,充分发挥长江航运潜能,务使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畅通起来。要对干流上中下游水运运量进行必要的控制,逐步改变运量结构,限制水泥、沙石乃至煤炭等长距离运输等。

(4)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需要修订已有的污水排放标准及流域自定的标准,在流域全部污水达标排放(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要坚决实施流域范围垮行政区域的水环境治理,理顺上下游之间的某些纠结问题;在重要的流域区段、重要支流流域及干流两侧大型湖泊范围内,确定湿地面积和比例,即留有(保持)一定量的生态自净空间;在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如长三角及其他中下游平原地区要考虑调整农业用地和林业、湿地等用地的比例关系,规范农业生产的施肥量与施肥时间。重点围绕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控制河流有机污染与湖泊富营氧化。重点实施钢铁、建材、造纸、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严控船舶污染。

在这些政策措施基础上,有关方面共同制定有约束力的协议。甚至可以就长江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通过国家立法予以永久依法管理。

(5)各地城市及大城市群要注意发展质量,苦练“内功”,努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要清理沿江与主要支流上的大量的小型开发区、工业园区,凡是不符合环境标准又没有生存活力的,要实行“关停并转”。

现在的“休养生息”,换回来的将是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最长历史传承、经济强大、人文宜居、极具国家安全价值与旅游价值的真正的“黄金水道”与“金色地带”。

1300多年前,诗人李白对长江发出的千古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永远激发中华民族的千古遐想。连结“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与太平洋的万里长江,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将喷发出新的光芒。让我们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地球上的人类长江,永远在“碧空”下向“天际流”去,展现出“百川汇聚”的磅礴气势与壮美景观。

致谢:在本文编写过程中,夏军院士对长江流域水环境与水安全问题、朱广伟教授对长江下游水环境污染问题、王成金研究员对长江干支流航运发展问题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