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69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4-12-26
      

  • 全选
    |
  • 刘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全球问题研究的深入,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成果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量之大、涉及面之广、发展速度之快、参与科学家之多已经超出人们预想。数据集约型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导方式,科学数据共享是数据集约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为完善我国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开拓新途径。数据投稿、数据评审、数据出版、数据服务与数据引用是数据出版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数据论文和实体数据配套出版是数据的特殊出版方式,经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后的首期数据集通过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注册系统出版 (DOI:10.3974),为中国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共享关系调整、为国家相关政策、链带技术、科学家研究方式、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商业机遇等多方位促进数据共享提供典型案例。数据出版对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产生的影响将具有划时代意义。
  • 刘闯, 石瑞香, 陈文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尺度地球观测系统数据支持下,开展在定量化和数字化基础上的综合生态地理区划研究是现代地理学重要方法论。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是世界海拔高度最高的地理区域,包括: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等。地理区域范围涉及到中国、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9个国家。本文对该区域界线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基本属性、特征和共享方式等给予了说明,并详细论证了在30 m空间分辨率尺度上划分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的理论依据和数据融合方法。在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区域界线产生过程中,首要的因素是以海拔高度4000 m为基准,融合了地形坡度,参考了山体完整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地理要素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界线长度以兰伯特投影计算,边界总长度22089 km。该区域面积以阿尔伯斯投影计算,总面积为4000947 km2。结合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周围地理环境,该界线数据划分为40个不同的界线段,其各段数据也予以分别列出。本文对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东南部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接壤段的过渡地域的区划地域归属问题予以了重点讨论。
  • 刘闯, 石瑞香, 吕婷婷, 陈文波, 周翔, 王正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山地高度分类数据集 (ROTWEVC) 是在ASTER GDEM 2 数据基础上,对该区域内原数据中存在的数据异常、数据遗漏进行了修正和数据融合,并将该区域海拔高度依据500 m间隔划分为17种类型,对各个类型进行了面积统计。其结果,在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以4500~5000 m高度地域面积最大,达910860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2.77%;而高于海拔4000 m的地域面积达2150236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53.75%。海拔高度在4000 m以下的地域主要分布在高原面的4周,单位距离内的高度变化非常明显,呈现出低海拔向高海拔过渡的特点。该数据是栅格格式,包含475个1×1o的数据块。总数据量约249 MB,压缩后194 MB。
  • 刘闯, 石瑞香, 吕婷婷, 陈文波, 王正兴, 周翔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地形坡度分级数据集 (ROTWSLC) 是在ASTER GDEM 2数据基础上,对原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根据倾斜角度、百分比升高两种类型,计算坡度后再进行分级得到的。结果表明,在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坡度在7º以上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72.02%;坡度在10%以上的区域约占到总面积的77.05%。该数据对于了解世界屋脊地理区的地形特征、进行生态、环境等的适宜性、脆弱性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类型的数据均为栅格格式,每种包括475个1×1度的数据块。压缩后的数据量约为2.22GB。
  • 江东, 付晶莹, 黄耀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液体燃料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优势在于能够缓解能源危机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能源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亚洲占据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粮食安全与能源危机两大问题并存。本数据集提出了利用宜能边际土地资源种植非粮能源作物的思路,在亚洲尺度上,对宜能边际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本数据的研发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得出,即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格局等因素,因此研究所需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自然背景数据。其中基础地理数据又包括了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自然背景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根据文献资料及专家经验,设定典型能源植物对温度、水分、坡度和土壤等条件的限制阈值,综合考虑能源作物生长所需适宜性条件并结合以上数据,获得亚洲宜能边际土地资源分布数据集。数据结果表明,亚洲宜能边际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699.55万 km2。数据检验以中国能源植物种植示范基地华南植物园和武汉植物园为地面验证数据,精度均高于85%,说明了亚洲宜能边际土地资源数据集的可靠性,中国以外区域暂未进行验证。该数据集为亚洲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及生物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 刘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卫星遥感集邮品数据集 (1957-1959) 汇集了23个国家在1957-1959年间 (国际地球物理年) 发行的349件集邮品。该数据集是在林超地理博物馆实物馆藏品的基础上,经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后完成。该数据集中汇集的集邮品包括太空时代开始时期各国为纪念苏联成功发射2个卫星系列 (地球观测系列和月球观测系列) 和美国成功发射5个地球观测卫星系列共计7个卫星系列、29颗卫星纪念邮品。该数据集的全部实物藏品归档在林超地理博物馆,全部信息在林超地理博物馆 (网络版) 公益性共享。
  • 付晶莹, 江东, 黄耀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统计型数据,空间分辨率低,无法充分揭示人口数据的空间差异,同时,无法与以网格等基础地理单元数据的共享与整合。因此,统计型人口空间化,即将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统计人口扩展到一定空间尺度 (本数据集为1km) 网格上,构建人口空间分布数据集,能够与土地利用数据、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实现人文社会经济数据与自然要素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公里网格人口分布数据集的生产,首先,综合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人口区划。在区划后的各子区域中建立多元统计人口空间化模型进行人口空间化,并利用城市人口密度、交通状况、DEM及总量控制四个因子对模型进行校正,以确保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了对人口数据的精度进行校验,选择我国东部、西部及中部典型省份中具有完整乡镇数据人口的地区作为检验样本,以统计数据为真值,空间化人口数据的相对误差在4.5%到13.6%之间,而且大部分样本的相对误差小于10%。最终,形成一套具有统一空间坐标参数、统一数据格式、统一元数据标准的公里网格人口空间分布数据集。
  • 黄耀欢, 江东, 付晶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DP空间化即是以一定尺寸的地理网格单元代替行政单元,便于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背景数据等自然要素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为促进多领域之间数据共享,实现空间统计综合分析提供极有力的支持。中国公里网格GDP空间分布数据集是在综合分析了人类活动形成的土地利用格局与GDP的空间互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分产业 (一、二、三产业) GDP数量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相关性模型。在区位理论、空间统计学的支持下,综合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定量表达和分层分区。在每个子区内,选择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县,作为建模的样本县,在样本县各项数据的基础上建立GDP空间分布模型,利用该模型对GDP分县统计数据空间化,从而生成1 km网格的GDP空间分布数据。为了对GDP数据的精度进行校验,在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共选取了40个具有完整的GDP数据的乡 (镇) 进行校验,结果显示,空间化GDP数据的相对误差在6%到17%之间。该数据集实现了我国GDP数据的空间定量模拟,建立了统一空间坐标参数、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的数据和元数据标准的全国1 km网格GDP分布数据集。
  • 徐新良, 刘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熟种植是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的重要特征和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农田熟制资源地理分布数据 (CropSysChina) 是基于DEM数据、土壤数据、耕地分布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采用由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 和IIASA (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 共同研发的GAEZ模型估算获得的。该数据包括灌溉和雨养两种情景下1960-2010年的逐年代中国农田潜在熟制空间分布数据。该数据有效反映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田熟制的时空差异,是掌握中国农业生产活动状况、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和基础性数据。
  • 葛全胜, 戴君虎, 王焕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2-2007年中国白蜡树春季物候格网数据 (The gridded dataset of spring phenology of Fraxinus chinensis in China from 1952 to 2007) 包括1952-2007年共56个逐年文件,该数据是以ARCGIS标准格式存储的白蜡树展叶始期数据,并以经纬度1度为单位的格网数据。它是中国区域物候学研究的产出成果,是表征中国近50年物候时空变化及格局的基础数据。在该数据基础上的研究论文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所引用。
  • 周天墨, 诸云强, 付强, 胡卓玮, 杨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升中国分省畜禽产污量估算精度,在系统收集已有文献中各省畜禽产污系数的基础上,基于单位变换、畜禽当量转换、异常值修正、分阶段加权计算以及误差校正等一系列处理,形成了中国分省主要畜禽产污系数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除港澳台外的中国所有省份六种主要畜禽 (奶牛、肉牛、猪、蛋鸡、肉鸡和役用牛) 的产污系数,可供全国畜禽污染核算、畜禽污染时空分异规律等研究使用。
  • 王靓, 徐新良, 刘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发展、涵养水源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季节性过度放牧和开矿采金等人为干扰因素,以及气候暖干化和鼠虫害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明显。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 (GLD_Tibet) 是基于连续时间序列的AVHRR-NDVI 数据和 SPOT-NDVI 数据,采用Sense趋势度和Mann-Kendall变化趋势检验的方法获取的。该数据集包括1991-2000年和2001-2012年两期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类型空间分布数据,有效反映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类型和程度的空间差异,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影响下的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时空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作者 (2002) 根据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论证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迄昆仑山—祁连山北侧。结合新的矢量数据分析,青藏高原范围为25°59′37″N~39°49′33″N,73°29′56″E~104°40′20″E,边界总长度为11745.96 km,面积为2542.30×103 km2。鉴于2002年的条件,《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的矢量数据没有渠道与论文同步发表,现借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启动的科学数据出版平台,将更新后的数据公开出版,以便大家获取、引用和应用此数据。
  • 于伯华, 吕昌河, 吕婷婷, 杨阿强, 刘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区域分异数据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完成的,它反映了1981-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植被指数上升区、植被指数稳定区和植被指数减少区,可以作为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生态脆弱性等研究的参考数据。本数据集包含栅格和矢量两种格式,总数据量约161 KB。
  • 于信芳, 庄大方, 王乾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候是气候和自然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器。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物候期是反映气候变化对森林生长阶段影响的综合性生物指标。以2000-2010年MODIS 500 m空间分辨率8天合成的MOD09A1产品为数据基础,计算和重建增强型植被指数 (EVI) 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得中国东北地区森林植被物候期数据 (生长始期、生长末期和生长期长度)。通过与该地区相关研究文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比较,表明基于MODIS数据获取的森林物候期与调查数据具有可比性。该数据集包括2000-2010年中国东北森林生长始期、生长末期和生长期长度的遥感监测数据。该数据集有效反映了气候和自然环境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森林物候期的时空差异,对于区域植物物候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和世界中高纬度地区植物物候研究的参考数据。
  • 陈圣波, 杨倩, XIEHongjie, 周超, 路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是中国三大稳定积雪区,区域尺度的雪盖时空变化监测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雪灾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在2004-2013年美国地球观测卫星TERRA/AQUA-MODIS数据基础上经算法改进,自定义生产MODIS Terra/Aqua双星逐日融合数据 (MODISDC) 和滑动多日融合数据 (MODISMC) 两种基础数据,并且反演积雪天数(Snow Cover Day, SCD)、积雪初日 (Snow Onset Date, SCOD) 和融雪终日 (Snow Melting Date, SCMD) 三类专题数据。利用气象站台实测逐日积雪深度数据,考虑云覆盖的影响,对MODIS双星逐日合成产品和滑动多日合成进行检验,总体精度分别为47.51%和76.52 %,明显高于MODIS 原始数据MOD10A1 (34.45%) 和MYD10A1 (30.57%)。
  • 石瑞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洋淀蝗区典型样点2002年土壤调查数据是在完成科技部973“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调查、采集,并经过室内理化分析得到的。该数据是作者在2002年6月21-22日,根据2001年6月蝗灾发生情况,对白洋淀蝗区典型样点进行的土壤调查数据。该数据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shp格式,数据量约10.5 KB。该数据包括土壤质地、pH值、含水量和含盐量等信息。
  • 徐新良, 翟孟源, 刘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地区冬闲田的面积呈明显增长态势。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田地理分布数据 (WFL_MLYR) 是利用长时间序列SPOT NDVI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和农作物在出苗期和成熟期NDVI变化特征,基于NDVI动态阈值法提取的。该数据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2007年农作物收获时间、2008年农作物播种时间以及2007-2008年冬闲田闲置时间。该数据是掌握中国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状况,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合理及高效利用冬闲田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和基础性数据。
  • 孙伟, 郭春霞, 诸云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81-2010年年均气象数据 (太阳辐射、降水、温度、蒸发量)、土壤数据 (肥力、质地、盐碱度)、基础地形 (高程、坡度) 等,采用生产潜力逐级修订模型,逐步计算得到湖南省1 km格网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数据集。与现实粮食生产力情况相比,数据集具有良好的空间分布一致性,真实有效的反映了湖南省粮食生产潜力分布情况,为湖南省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等研究与生产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 葛全胜, 戴君虎, 刘浩龙, 徐琼瑶, 王焕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物候观测网”北京站典型植物物候观测数据集 (TPPOD_CPON_BJ -Typical Plant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et of Chinese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 Beijing) 是“中国物候观测网”北京站1963-2012年杏 (Prunus armeniaca)、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紫丁香 (Syringa oblata)、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4个代表性植物、开始展叶期、开花始期和叶全变色期3个典型物候期观测观测记录的集成汇编数据。该数据从一个方面代表了华北地区的物候变化,对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响应和适应气候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闯, 洪诗荣, 林永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理学会决定,在200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的活动中,将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纳入其中。2009年4月,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活动预备会,会议决定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活动内容和日程,其中包括:① 在北京大学召开“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② 举行林超教授保藏重要中国地理学原始资料展;③ 广东省揭阳真理中学校史馆—“敬德堂”(林氏故居) 落成;④ 制作林超教授生平影视作品。林超教授生平影视作品由中国地理学会供稿和素材、广东省揭阳市委、揭阳市政府、揭阳广播电视台采编与制作。该影视作品于2009年10月完成并首次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纪念林超教授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播放,2011年林超地理博物馆建设启动,该作品归档至林超地理博物馆。该作品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访谈资料,以30分钟的篇幅,从历史的角度和视野概括地展示了林超教授的一生是志切为祖国、为人民,终生为地理学研究和地理学教育而殚精竭虑的一生,他的地理学思想和对地理学的特殊贡献,他崇高的人品和地理学精神是值得永远保藏、流传后代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分享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