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5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1-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仁义, 刘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S技术计算洪水淹没区范围一直是灾害评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给出两种情形下基于种子蔓延算法的淹没区计算方法 ,即有源淹没和无源淹没。淹没区计算精度主要取决于空间数据精度的优劣 ;种子蔓延算法及探测分辨率决定了整个模型的效率。文中最后给出了该模型在“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验证和实现的实例。
  • 论文
    黄明斌, 杨新民, 李玉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苹果地、农田和其他塬面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研究 ,发现苹果地土壤入渗速率大、降雨产流率低和存在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这些水文学性质将增强土壤 -植物 -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 ,削弱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比例 ,最终影响区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
  • 论文
    周坚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提出了以彩红外航片判读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测算绿量、建立绿量数据库、及对该数据库的 GIS化开发形成绿量信息管理系统的一整套理论技术与方法。
  • 论文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可拓工程方法中的物元模型对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界线划分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选取样本和指标对单指标关联函数和多指标综合关联函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 ,通过专家集成确定了中国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之间的界线 ,弥补了单指标和定性划分的不足 ,有助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构建。
  • 论文
    李秀珍, 肖笃宁, 胡远满, 王宪礼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辽河三角洲湿地净化的空间模型为基础 ,研究了不同景观空间格局对养分去除功能的影响。根据辽河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及研究需要 ,设计了 4个系列的实验测试图 :灌渠密度、苇田面积大小、苇田缩减格局和泵站位置。结果表明 ,每个因子对总养分去除率的影响不超过1 0 %。开挖更多的灌渠对提高养分去除效果没有太大意义 ,而小面积的苇田效果反而更好。在不同的苇田分布格局中 ,以集中式分布最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养分去除效率 ,泵站位置也以靠近苇田边缘为佳。
  • 论文
    耿远波, 章申, 董云社, 孟维奇, 齐玉春, 陈佐忠, 王艳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采样分析研究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温带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全 N的含量特征 ,探讨它们的含量与温室气体 CO2 、 N2O、 CH4 通量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沿 470~ 1 50 mm年降水梯度线 ,土壤表层 (0~ 2 0 cm)有机碳含量从 2 .38%递减到 1 .2 3% ,全 N含量从 0 .2 1 8%递减到0 .1 36% ,而且放牧和开垦都有使有机碳及全 N含量降低的趋势 ;CO2 通量与有机碳含量、全N含量、C/N及 N2O通量显著相关 ,N2O通量与有机碳含量、C/N及 CO2 通量显著相关 ,且CO2 和 N2O的通量都有沿降水梯度递减的趋势 ;CH4 通量与有机碳含量、全 N含量、C/N、CO2通量及 N2O通量都没有显著相关性。
  • 论文
    许学强, 张俊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环境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 ,伴随着社会发展也相对滞后。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采用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价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 1 7年的发展 ,发现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阶段正向高级化演进 ,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性 ,并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 ,但城市总体可持续发展逐步得到增强。
  • 论文
    顾朝林, 宋国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照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试图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市的城市意象空间是天安门广场为中心 ,以长安街和二环、三环、四环路以及前门大街等道路骨架形成的网格状系统。该网状系统以二环路为界 ,划分为内、外两个城区。在内城区 ,在道路框架的基础上 ,由地标、节点、功能区等要素共同组成城市意象 ;而在外城区 ,则只有部分地标要素起主导作用。行政区对于整个市区居民只有模糊的意象。综合起来看 ,影响北京城市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是道路、地标和节点。
  • 论文
    李万寿, 冯玲, 孙胜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为吞吐湖泊 ,是黄河源头二大主要湖泊。对黄河源头年径流具有滞蓄、调节作用。利用黄河源头控制站黄河沿站和下游吉迈、唐乃亥、循化 3个测站水文资料 ,依据年径流在地区上的变化特点 ,分析了扎、鄂二湖对黄河源头径流影响。 1扎、鄂二湖滞蓄 ,改变了源头径流年内分配 ,使其均匀化 ;2在枯水年份 ,入湖水量小 ,加上湖面强烈蒸发 ,使得湖泊以下黄河沿站年径流量更小 ,致使枯水程度加剧 ,加大了年径流年际变化 ;3黄河沿站与下游吉迈站年径流丰、平、枯程度对比分析 ,二站丰、平、枯水年同步出现机率为78.8% ,扎、鄂二湖没有改变源头黄河沿站年径流丰、枯规律 ,是年调节湖泊 ,不是多年调节湖泊。
  • 论文
    闫满存, 王光谦, 李保生, 董光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考察 ,以及沙丘形态和风况、沙山 TL测年、古沙丘层理产状等的研究表明 ,高大沙山的形成发育受沙源、风系、底基地形和灌草植被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纪以来弱水古水系的变迁为沙漠及沙山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沙山发育的受西风和西北风两大盛行风系的控制 ,末次冰期以前为西风环流主导时期 ,地表盛行风向为西风 ,次为西北风 ;末次冰期以来为季风环流主导时期 ,地表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次为西风。沙山底基地形的起伏不仅诱发近地表气流产生波状运动 ,同时也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气候湿润期发育的沙丘灌草植被通过抑制风蚀、扑捉风沙等作用加速沙山的发育。高大沙山是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或沙丘链演进而形成的大型稳定风积床面形态。
  • 论文
    邓成龙, 袁宝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 ,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 -堆积模式 ,并定量计算该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 ,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 -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 ,末次间冰期以来 ,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 -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 ,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 ,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 ;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 ,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 论文
    朱竑, 司徒尚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地域扩散与整合进行了研究。指出 ,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有别于大陆文化传播中占主流的沿江河、沿平原扩散的模式 ,而呈现出以移民和传染方式为主 ,先西后东 ,先北后南按海拔从沿海向腹部五指山 ,从低到高渐次推延的文化传播特点。此外 ,海南文化的形成 ,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开疆文化在海南地域上的一种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即是在黎族文化本底的基础上 ,经历史时期汉、苗、回等民族文化 ,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影响 ,并经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后 ,在海南这一地域环境下整合生成的一种海岛文化。
  • 论文
    岳天祥
    2001, 56(1): 107-11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的结构和内容。通过研究总结数学模型及其研究现状发现 ,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建设需要完善尚有缺陷的数学模型、创建尚缺少的数学模型 ;通过归纳现有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现有集成方法发现 ,目前的集成方法不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集成模型的需要 ,据此讨论了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集成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最后 ,提出了通过大量案例研究 ,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集成模型和中国资源与环境模型标准文档库 2个软件包的可行研究思路。
  • 论文
    魏明建
    2001, 56(1): 113-1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春长博士的著作《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0年第二次印刷)建立了环境变迁科学的理论体系,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展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它对于丰富和完善现代地理学的时空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中第一部分系统地总结论述了环境变迁学的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环境变迁的驱动因素和反馈问题,陆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变化幅度,渐变、突变和灾变问题,环境变迁研究途径及其理论依据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于环境变迁科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考。
  • 论文
    范今朝
    2001, 56(1): 114-11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1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决定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等;但其关键却在于区域政府的政治意愿、政治抉择和管理手段,即所谓政治因素。区域政府对区域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间接的、宏观的,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制度性的、控制性的背景;另一个则是直接的、相对微观的,重在介入到具体的有关该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管理实践中去。二者对区域发展当然都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 论文
    王铮
    2001, 56(1): 115-11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地理学会21世纪战略讨论会上,我获得了一本新书——《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本书是1934~1999年《地理学报》中数学模型与公式的汇编。在这样一个战略讨论会上发布这样一本书是十分合乎时宜的,因为它向地理学家宣告: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地理学理论,改变地理学“有地无理”的局面。我不同意数学化才是理论的科学思想,这是前1980年代的思潮,但是赞成能够数学化的理论应该数学化。因为数学没有歧义,数学家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科学推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科学传递。
  • 论文
    王铮
    2001, 56(1): 116-11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研究生来说,写学位论文、写出好的学位论文是他们的头等大事,要写出好的论文,必须读一些优秀的著作。当了10年研究生导师,并且年年为研究生开课,我一直想为地理学研究生推荐一些有助于论文写作的著作,过去推荐了一些,都是外文的,现在我郑重地向他们推荐史培军等先生写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2000)。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本书首先抓住了科学的前沿问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