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5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3-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唐国平, 李秀彬, G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
    2000, 55(2): 129-1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58~1997年中国31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3个大气环流模型,即HadCM2、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建立未来气候变化的6种方案。最后,根据3个GCMs模拟的结果,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发展并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可耕种土地面积、潜在粮食产量及其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 论文
    廖志杰, 刘岳
    2000, 55(2): 139-15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PRED系统是个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在已建立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基础上,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区域PRED系统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提出衡量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数(SDI)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量地表达了中国各省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而应用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 论文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2000, 55(2): 151-1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
  • 论文
    金会军, 李述训, 王绍令, 赵林
    2000, 55(2): 161-17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多年冻土总面积为2.15×106km2,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40年来,随寒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冻土和寒区气候变化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冻土退缩趋势明显。21世纪,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北部多年冻土将大幅退缩。冻土广泛退缩将对中国的寒区经济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冻土退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 论文
    李炳元
    2000, 55(2): 174-18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在40~25kaBP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20kaBP,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该时期高原环境特别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 论文
    何学贤, 彭子成, 王兆荣, 聂宝符, 陈特固, 王路
    2000, 55(2): 183-19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南海西沙永兴岛(16°50′N,112°20′E)西北的造礁珊瑚的岩芯,制成X射线负片。用显微光密度计在X射线负片上获得沿生长轴方向的影像密度值,时间序列为1937~1993年。根据影像密度数据,计算出珊瑚的各年生长率和钙化率的代用指标。珊瑚生长率和钙化率的代用指标都与SST呈显著正相关。根据1960~1993年的资料统计,相关系数分别是0.91和0.85,从而建立了珊瑚生长率温度计和钙化率代用指标温度计。
  • 论文
    熊黑钢, 钟巍, 塔西甫拉提, 海米提, 努尔巴依, 高村弘毅, 铃木裕一, 岛津
    2000, 55(2): 191-199.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自然与人文变迁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其自然生态环境演化、人文历史变迁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气候湿润、水量丰沛,则有利于绿洲经济、文化、生产的迅速发展提高。反之,则环境恶化、沙漠化过程加快、绿洲废弃。早期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占比重大,而后期人文力量起主导作用。自然条件决定了环境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内在基础,人类活动是本地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这在自然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 论文
    黄镇国, 张伟强
    2000, 55(2): 200-20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土发育、气候变化、构造活动之间存在旋回、周期、因果、主次、配置等耦合关系。其中旋回和周期,以红土发育的阶段性为标志,突出一个“期”字。
  • 论文
    宋保平, 张先林, 方正, 陈中原
    2000, 55(2): 209-2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河口地区第四系沉积体系的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到海面波动的控制,其中地下水化学场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从而具有独特的演化模式。本文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3个含水系统: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和下更新统含水系统;利用Piper图解区分了更新统2个含水系统中的水化学类型;同时探讨了地下水形成后所发生的演化。研究发现,区内地下水化学演化主要通3三种作用进行:1后期补给淡水对咸水的稀释作用;2地下水中钙离子对含水层沉积物中吸咐钠离子的交换作用;3不同类型地下水通过越流等形式发生的混合作用。另外,本区地下水中的Ca2+和CO32-离子对方解石来说已达过饱和。
  • 论文
    张洪业
    2000, 55(2): 219-22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西北平原沙区改造的实践,说明土地利用对沙质土风沙化的影响及对土地利用持续性的作用,提出了提高沙区开发效益和实现沙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途径。指出沙区开发复垦中采用混农林系统对防治沙质土地退化和提高沙质土利用效益具有明显作用。同时还提出一些提高混农林系统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 论文
    师长兴, 章典
    2000, 55(2): 228-23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中国黄土分布区多沙曲流的水沙资料、河床平面形态和河床大断面测量资料分析认为:多沙河流来水变率影响河床断面形态和曲流发育;由于窄深的河槽是高含沙水流输沙的必要条件和结果,因此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多沙河流河床断面形态首先出现变窄深的趋势,随着含沙量的进一步增加,水流造床能力增大,河槽会向宽浅方向调整;一定的河床冲淤强度有利于曲流的发育,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多沙河流河床曲率存在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
  • 论文
    李英奎, 刘耕年
    2000, 55(2): 235-24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槽谷梯级宽深比定义为槽谷横剖面上相同等高线间距离与对应深度的比值。它可以描述槽谷横剖面形态的总体特征,便于不同槽谷横剖面形态的对比。统计分析表明槽谷梯级宽深比随槽谷深度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模型。使用这一模型描述冰川槽谷横剖面的总体形态并据此探讨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的沿程变化。
  • 论文
    茅志昌, 沈焕庭, 徐彭令
    2000, 55(2): 243-25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2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河口系多级分汊潮汐河口,其盐水入侵有外海入侵、倒灌、浅滩通道水体交换及漫滩归槽等4种形式,时间上有周日、朔望、洪枯季、年际等变化特点,南支—南港河段纵向上存在3条盐度梯度急剧变化分界线,形成其特有的盐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宝钢水源长江引水方案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为陈行水库的选址、库容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在长江河口建库,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推算最长连续取不到合格水的天数,它是确定库容的关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