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3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3-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近3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及2030年上升量预测
    任美锷
    1993, 48 (5):  385-393.  doi: 10.11821/xb199305001
    摘要 ( )   PDF(447KB) ( )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过去30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率远大于全球或全国海平面上升率(约1.5mm/a)。下一世纪,根据IPCC的最佳估计,至203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cm。我国三大三角洲,根据目前地面沉降情况、发展趋势及政府的控制措施,估计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量老黄河三角洲(天津地区)为60cm,现代黄河三角洲(山东省东营市地区)为30—35cm,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为30—40cm,珠江三角洲20—25cm,以上估计数可供沿海有关决策部门制订今后长远发展规划及拟订政策时的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地区冰雪消失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杨修群, 谢倩, 黄士松
    1993, 48 (5):  394-402.  doi: 10.11821/xb199305002
    摘要 ( )   PDF(605KB) ( )  
    本文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的消失对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南极冰雪消失不仅影响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而且通过引起热带环流异常如增强东亚季风环流和减弱Walker环流等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气候的异常。南极冰雪覆盖的消失将给全球气候带来严重后果。文中也对南极冰雪气候效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山气流与大兴安岭焚风
    齐瑛, 傅抱璞
    1993, 48 (5):  403-411.  doi: 10.11821/xb199305003
    摘要 ( )   PDF(471KB) ( )  
    本文利用二维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冬季1月份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并讨论了该焚风的成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口浑浊带含沙量的潮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时伟荣
    1993, 48 (5):  412-420.  doi: 10.11821/xb199305004
    摘要 ( )   PDF(514KB) ( )  
    实测数据显示在长江口南槽浑浊带内,近河床含沙量在很多情况下在转流后1—3h内出现峰值,在涨、落急流速最大时含沙量却迅速下降。本文利用实测数据计算了不问潮时的泥沙垂向紊动扩散系数,发现它与底层含沙量有类似的变化过程,结合近底层高浓度悬沙的迁移,认为转流后出现的含沙量峰值主要是由于憩流期沉降到河床的悬沙重新悬浮引起的。重新悬浮是浑浊带的重要成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变
    樊自立
    1993, 48 (5):  421-427.  doi: 10.11821/xb199305005
    摘要 ( )   PDF(500KB) ( )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按形成历史可划分为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它们分别代表绿洲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本文对绿洲未来演变趋势作了预测,探讨了盆地古绿洲衰亡原因、认为除了风沙、盐碱及河流改道等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水资源时空分配发生变化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阳茶区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王银峰, 张继红, 翟海国
    1993, 48 (5):  428-436.  doi: 10.11821/xb199305006
    摘要 ( )   PDF(553KB) ( )  
    通过对信阳茶区与全国茶区生态环境对比分析,本文认为:(1)温度是影响茶叶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北亚热带的温度条件是生产优质名茶的最佳条件之一;(2)信阳茶区地处北亚热带,区内水分条件优越,云雾条件良好,是优质茶叶的适生区;(3)信阳茶区的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宜茶地面积广阔,耕作强度小,发展茶叶生产的潜力较大;(4)信阳茶区茶树病虫害较少,农药使用量很少。因此,若经营得当,信阳茶区不仅会成为我国优质茶叶的产区,而且信阳茶叶也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衣喀斯特侵蚀作用的初步研究
    张捷
    1993, 48 (5):  437-446.  doi: 10.11821/xb199305007
    摘要 ( )   PDF(1455KB) ( )  
    地衣喀斯特侵蚀作用是生物喀斯特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多种气候环境下的地衣喀斯特侵蚀作用及其形态的野外观察及室内镜下(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微形态观察分析,讨论了岩表及石内地衣侵蚀形态类型的性质及其与地衣的特殊生物组织的联系。文中还讨论了地衣侵蚀的化学机制、物理机制和生物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田间土壤含水率的空间结构及取样数目确定
    杨诗秀, 雷志栋
    1993, 48 (5):  447-456.  doi: 10.11821/xb199305008
    摘要 ( )   PDF(560KB) ( )  
    本文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研究田间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与空间结构。对1m土层不同深度的含水率与1m土层平均含水率作了统计、自相关与半方差分析,表明田间土壤存在着空间变异性。1m土层平均含水率的变差系数Cv小于各不同深度含水率的Cv值。资料还表明含水率在平面位置上相关性不显著。将田间含水率作为空间变异的随机变量,可计算其符合要求的置信水平P1和估值精度的合理取样数目。本文提供的取样数目表亦可供确定合理取样数目时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克苏地区陆面蒸发的数值研究
    沈卫明, 姚德良, 李家春
    1993, 48 (5):  457-467.  doi: 10.11821/xb199305009
    摘要 ( )   PDF(606KB) ( )  
    本文的试验地区——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在土壤湿润不足情况下蒸发的计算方法,但由于人工灌溉的原因使试验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到1.5m至2m,故对小麦地的蒸散研究,找们不能完全采用干旱情况下的蒸发公式来处理,本文采用大气湍流边界层阻力的空气动力学方法来计算,并通过与波文比方法的比较,给出了小麦地总蒸散的时变化状况。同时利用土壤分层模式,给出了土壤表层与深层的体积含水量的模拟结果,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是基本一致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岸侵蚀述要
    夏东兴, 王文海, 武桂秋, 崔金瑞, 李福林
    1993, 48 (5):  468-476.  doi: 10.11821/xb199305010
    摘要 ( )   PDF(590KB) ( )  
    中国近代海岸侵蚀自50年代末期日渐明显,70年代末期加剧。目前约有70%的沙质海岸和大部分开敞的粉砂淤泥质海岸遭受侵蚀。人工挖沙和河流输沙减少是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海岸侵蚀已危及沿岸房舍、道路、海岸工程、旅游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