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态与环境
  • 生态与环境
    孙鸿烈, 郑度, 姚檀栋, 张镱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高原生态安全状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影响及区域生态安全调控作用的基础研究;系统开展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部署建设生态屏障功能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构建评估体系和标准,并凝练经验,以系统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功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 生态与环境
    潘韬, 吴绍洪, 何大明, 戴尔阜, 刘玉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西南纵向高耸山岭与深切河谷并列排布的特殊地表格局对该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的效应明显。利用纵向岭谷区1:5 万DEM数据、建站以来至2010 的气象观测数据、水文观测资料、MOD13 与MOD17 的NDVI与NPP产品以及1:100 万植被类型数据等,选取地表大气水汽含量、降水量、干湿指数、地表径流等水分指标,平均气温、年积温等温度指标以及太阳总辐射等热量指标,基于ANUSPLIN样条函数、GIS空间分析、小波分析、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水热格局、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主控因子,揭示地表格局对生态地理要素区域分异的效应。结果表明:受地表格局的影响,纵向岭谷区的水分、温度与热量都表现出明显的沿纬线方向间断式差异和经线方向连续式延伸的分布特征,纵向山系与河谷对地表主要自然物质和能量输送具有南北向通道作用和扩散效应以及东西向阻隔作用和屏障效应;特殊地表格局对植被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是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小波方差分析反映了环境因子以及NDVI、NPP的空间各向异性,而小波一致性分析揭示了NDVI与NPP空间分布的控制因子,及其控制程度的定量关系。纵向岭谷特殊地表格局是该区生态地理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地带性规律与以“通道—阻隔”作用为主要特征的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纵向岭谷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特殊空间特征。
  • 生态与环境
    方淑波, 贾晓波, 安树青, 郑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S+软件,分析了盐城海岸带106 个土壤采样点的表层土壤样品中Cr、Cu、Ni、Zn、Cd共5 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统计特征,计算了重金属元素的Ha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并采用ArcGIS 软件对其进行空间插值,结合NDVI 及距离海岸带主要干扰源的欧氏距离分析,以及土地利用分析,研究了盐城海岸带区域的生态热点地区,分析了海岸带具有不同生态风险水平的生态热点区域,并以此对盐城海岸带的重金属生态风险控制提出了空间策略。结果表明:Cr、Cu、Cd的空间相关性强,Ni 的空间相关性为中,Zn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半方差函数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指数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Cr、Ni 的空间分布,而Cu、Cd的较优模拟模型是球状模型;插值的结果表明,Hakanson 指数的空间分布异质性较强,南部靠近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梁垛河闸、中部大丰港和四卯酉闸之间,以及北部射阳港以北几个区域的HRI值较低,而射阳港周边、射阳盐场周边的HRI 值较高。通过计算,给出了一个优先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并具有中度和低度重金属生态风险的生态保护格局。
  • 生态与环境
    丰华, 刘秀铭, 吕镔, 马明明, 李平原, 刘植, 赵国永, 毛学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兰州市大气降尘进行系统的环境磁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降尘中磁性矿物总体含量较高,以假单畴磁铁矿为主,并伴有少量的磁赤铁矿、纤铁矿及赤铁矿,而且它们主要是来自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过去研究表明,磁性矿物含量年内变化特征显著,冬季污染值高是由于供暖所致,但3 月份虽然处于供暖期,它的污染值却明显低于其它供暖期,我们认为主要是兰州市特有的逆温现象:3 月份贴地逆温强度低,利于污染物扩散所导致。4、5 月份污染值全年最低,除了逆温层的作用以外,还与该月份频发的沙尘暴带来的低χlf值的稀释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兰州市大气污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2010 年χlf值比2007 年降低了38%,证明环境磁学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城市污染。
  •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
    郑景云, 葛全胜, 郝志新, 仲舒颖, 马翔, 张学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 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 1834-1893 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 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 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 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 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 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 年,分别较1977-1996 年平均推迟27 天和提早17 天。(2) 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 月-当年3 月及当年1-3 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 月) 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 气候变化
    张学珍, 戴君虎, 葛全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中国东部1982-2006 年4-5 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空间分布,通过聚类分析辨识了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他们与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多年平均的春季植被活动呈现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由强到弱的过渡带大约位于34°~39°N;(2) 1982-2006 年,华北平原、呼伦贝尔草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春季植被活动呈显著增强的趋势,其中华北平原NDVI 增速高达0.03/10 年(r2 = 0.52;p <0.001),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则呈显著减弱的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NDVI减速达-0.016/10 年(r2 = 0.24;p = 0.014);(3) 1982-2006 年春季植被活动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鲜明,并呈现层次性特征,首先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前者呈减弱趋势,后者呈增强趋势,其次是呼伦贝尔草地、华北以及江南—华南地区与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和东南部及长江下游地区的差异,前者持续增强,后者以1998 年为分界点先增强后减弱,再次是各个模态年际变率的差异;(4) 半湿润—半干旱的草地和农田区植被活动与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半湿润—湿润的森林区植被活动与温度变化显著正相关,温度或者降水最高能解释NDVI 60%的方差。
  • 气候变化
    胡珊珊, 郑红星, 刘昌明, 于静洁, 王中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湿地,对维持华北平原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白洋淀流域水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唐河上游流域为例,根据流域内1960-2008 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弹性系数和水文模拟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白洋淀上游水源区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径流下降趋势显著,下降速率为1.7 mm/a,且径流在1980 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唐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38%~4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为60%~62%。为维持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必须保证一定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开展湿地生态用水调度与监管。
  • 气候变化
    张永勇, 张士锋, 翟晓燕, 夏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循环模型、统计检测、对比分析等手段对三江源区水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和检测了1958-2005 年黄河源区出口唐乃亥站、长江源区直门达站、澜沧江源区昌都站汛期、非汛期和年径流过程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检测CSIRO和NCAR两种气候模式A1B和B1 排放情景下未来2010-2039 年源区出口断面的径流演变趋势,对比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过去48 年三江源区出口唐乃亥站年径流和非汛期径流过程呈显著减少趋势,而直门达和昌都站径流过程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这将导致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补给显著减少,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30 年黄河源区径流量与现状相比有所减少,尤其是在非汛期,将持续加剧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长江源区径流量将呈增加趋势,而且远远高于现状流量,尤其是在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形势严峻。而澜沧江源区未来30 年径流量均高于现状流量,但汛期和年径流变化并不显著,而非汛期径流变化存在不确定性,CSIRO模式B1 情景显著减小,而NCAR模式B1 情景显著增加。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径流影响最显著,黄河源区其次,而澜沧江源区最小。
  • 气候变化
    肖名忠, 张强, 陈晓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珠江流域42 个站点1960-2005 年的46 年日降水资料,以6 个月尺度的SPI 值表征珠江流域干旱情况。通过Mann-Kendall 趋势分析研究了珠江流域干旱时间演变特征,同时基于多变量Copula 函数,在定义的两种不同干旱情景下,根据两变量联合重现期及其对应的第二重现期,比较性地研究了珠江流域的干旱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 珠江流域西部有变旱的趋势而东部有变湿润的趋势,其中显著的变旱趋势集中在11、12、1 月,显著的变湿趋势集中在6、7 月。同时除个别站点外,干旱历时和干旱严重程度趋势不显著;(2) 珠江流域整体上干旱风险较大,东部要比西部干旱风险高。珠江流域内发生长历时干旱时,干旱严重程度也往往很大,对干旱风险管理很不利。在发生严重程度的干旱时,珠江流域东部的干旱高风险区域增加,威胁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安全;(3) 由于第二重现期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可能第二重现期对干旱风险分析的结果更稳健一些。
  • 遥感应用
  • 遥感应用
    王新生, 徐静, 柳菲, 高守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Terra-MODIS L3 级产品MOD11C3,得到2001-2010 年10 年我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数据集。结果表明,我国地表比辐射率最小的区域是西北沙漠地带,该区域比辐射率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分布范围固定。东北地区和北疆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华南地区等区域比辐射率变化明显。冬季,东北地区、北疆地区地表比辐射率比较大。青藏高原地区11 月-次年3 月维持在一个中低比辐射率水平,其他月份比辐射率则呈现增大趋势。长江中下游、华东、华南和四川盆地地区的比辐射率7-10 月减小,其中8 月份面积达到最大。低比辐射率区(0.6163~0.9638)、中低比辐射率区(0.9639~0.9709)、中比辐射率区(0.9710~0.9724)所占面积都不大,分别维持在20%、10%、20%左右;中高比辐射率区(0.9725~0.9738) 所占范围最大,达到我国陆地面积的40%~50%,且变化十分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波峰、波谷变化,春季和秋季是波峰、夏季和冬季是波谷;高比辐射率区(0.9739~0.9999) 面积变化也很明显,冬季是一个明显的波峰,面积可达10%,而其他季节则维持在1%、2%以下。我国地表比辐射率时空分布与温度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比辐射率越高、气温越低。
  • 遥感应用
    刘越, Shintaro Goto, 庄大方, 匡文慧
    2012, 67(1): 101-11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日本埼玉县熊谷市为研究区,应用ASTER热红外遥感图像,采用PCACA模型以及理论定位算法,对城市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参数进行反演,进而分析城市下垫面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以及能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PCACA模型应用于城市区域地表通量估算是可行的。这种算法可以大大减少在下垫面结构复杂的城市区域进行地表热通量估算时所需的参数,并有效降低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城乡不同下垫面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地表下垫面类型的波文比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 交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旱田> 公共绿地> 水域。在相同的外部气象条件下,与城市周边的植被覆盖区相比,城市人工建筑用地具有较高的显热通量,较低的潜热通量,以及较高的波文比。由于城市地表显热通量和波文比明显高于周边植被覆盖地表,导致城市地表向低层大气供热的增加,这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 遥感应用
    武鹏飞, 宫辉力, 周德民
    2012, 67(1): 113-121.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西北部的官厅水库流域为研究区,以1978-2009 年之间的6 期Landsat 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解译土地利用图。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过程中的转移矩阵作为一种网络进行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是网络中的节点,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网络的连线(边)。应用度、介数、网络平均最短路径等复杂网络方法,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的角度识别LUCC过程中的关键变化地类,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近30 年的时间尺度上,旱地、天然草地和人工水域始终是转移矩阵中3 种关键变化地类,LUCC主要围绕这3 种地类进行;② 5 期转移矩阵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值均小于1.5,土地利用系统的活动性强、稳定性差,但五期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值总体上呈现增大趋势,土地利用系统向稳定方向发展;③ 近30 年来,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被人工生态系统取代,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天然草地面积减少了62.1%,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了65.1%。
  • 地理学思想
  • 地理学思想
    叶超, 蔡运龙
    2012, 67(1): 122-131.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卫·哈维的学术转型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地理学思想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聚焦于哈维空间观的转型,通过解析哈维学术转型的代表论著,认为哈维关于空间的认识论立场主要经历了以实证主义相对空间观为主的“多维”空间观、“社会过程—空间形式”统一体、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空间体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对应于他作为实证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的历史。导致哈维学术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剧变的社会政治环境、其个人禀赋和志趣、工作环境、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等。哈维的学术转型对中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示我们正确对待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直面现实社会重大问题,洞察其深层次原因并建树理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书评
  • 书评
    李吉均
    2012, 67(1): 132-13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施雅风为主编,赵井东、王杰为副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已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11 年6 月在上海出版发行。全书共计213 页(两页附图),约30 万余字。这是我国地理学界一代宗师生前与两位年轻学者合作,为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贡献出的一部新的专著。2008 年施雅风先生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获奖人还有:崔之久、李吉均、郑本兴、周尚哲) 后,认为有必要编写一本展现近几年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的著作。真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充分表现了他笔耕不止的精神。专著自2009 年6 月开始分工撰写,2010 年5 月在南京集中汇总,直至11 月才最后完稿,此时施先生身体已经相当虚弱,但他还是在病房里亲自审定了整部书稿。最难能可贵的是施先生负责撰写的章节是他一笔一划在电脑上写出来的,施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也跃然纸上。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彭华, 侯荣丰, 潘志新, 齐德利, 任舫, 欧阳杰
    2012, 67(1): 134-139.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支持,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主办,广东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管委会承办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丹霞地貌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1 年10 月28-31 日在广东省韶关市隆重召开。来自新西兰、波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日本、中国等9 个国家95位专家、学者及景区技术与管理人员代表出席了会议。
  • 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 67(1): 140-141.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 年11 月14—18 日,由国际地理联合会(IGU) 主办的“2011 年IGU 区域国际地理大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学者近千人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由智利军事地理研究所等单位承办。中国地理学会组织了一个40 多人的中国地理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分院,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等。
  • 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 67(1): 142-14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 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2011 年8 月22 日-24 日在河南内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与河南内乡县政府、南阳师范学院共同组织。内乡地方政府为这次会议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南阳师范学院也为会议的筹备和召开作了大量工作。来自全国以及美国、新加坡共38 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10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出席了这次会议。
  • 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 67(1): 143-14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11 年12 月2 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发布《2011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该报告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年11 月出版。报告中公布了对全国1998 种核心期刊的统计数据。与此同时,还发布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公布的《2011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2011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和《2011 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等报告。
  • 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12, 67(1): 144-1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1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月,《地理学报》由2010 年每期的128 页增加到2011 年的每期144 页;《地理学报》英文版由2010年每期的160页增加到2011年的每期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