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城市研究
  • 城市研究
    张景秋, 陈叶龙
    2011, 66(10): 1299-130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城区6 个行政区内的594 个抽样写字楼内公司数量、规模和行业隶属为研究样本和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和Ripley's K(d) 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在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 逐渐替代制造业的办公活动行业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即:① 从总体来看,北京城市各行业办公活动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就业密度与公司密度表现在以天安门为中心,以5 km、10 km、15 km为半径的缓冲区圈层结构中由内向外逐渐递减的特点;② 各行业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城市高端功能区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特点,其分布大体呈现 3 种集聚模式,即“大分散、小集聚”模式,“大分散、大集聚”模式和“小分散、大集聚” 模式;③ 各行业空间集聚趋势类似,均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结构特征,但其空间尺度存在差异,其中,社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办公区位可选范围最大,金融业集聚于特定区域,区位可选范围偏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交通区位指向显著。
  • 城市研究
    张祚, 李江风, 陈双, 刘艳中
    2011, 66(10): 1309-132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适用住房作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其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居住其中的中低收入家庭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和聚散程度,这不仅是一个建设选址问题,也关系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经济适用住房的特点,分析了经济适用住房在城市中空间分布的“两阶段性”,分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经济适用住房“空间福利”概念和计算方法;选取武汉市作为分析实例,基于GIS 平台和构建DEM的方法对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的空间分布概况、空间福利比较以及微观面上的建设选址和空间质量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城市研究
    林耿, 沈建萍
    2011, 66(10): 1321-1331.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如何重塑人地关系日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选题, 西方学界自20 世纪90 年代即开启了消费实践与地理学的全面联结。这种学术观照自然而然地延展到消费关系中折射出来的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空间生产等主题之中。作为城市化衍生的生活方式,健身消费成为身体地理、空间想象和地方建构等研究交汇的重要议题。研究援引建构取向的地方理论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行动者对“健身”的转译过程,指出行动者的消费关系社会性地建构了一个地理想象的“健康天堂”,健身的消费想象,与话语权力的凝视和影响是高度相关的。地理空间生产一种功能性消费关系和节点型人地关系,后者将本土消费关系想象式地嵌入到全球消费文化脉络之中,将人地关系从本土联结和延伸到全球。 通过身体实践的方式,行动者网络下的健身消费关系将微区位建构为多层次的地方。地方是一个现实与虚拟、本土与全球交互的关键节点,一种多向度的节点型人地关系可以在地理微区位中得到体现。
  • 产业与区域发展
  • 产业与区域发展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丁金学, 许旭
    2011, 66(10): 1332-134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利用线性规划和ArcGIS 空间分析等手段,对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进行了优化。首先,研究确定了影响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4 大类11 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全国 337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在科学评价各地市石化产业布局潜力的基础上,遴选出151 个地级行政单元作为线性规化模型优化选点的基础。然后,基于151 个地级行政单元,利用最大化覆盖模型,识别出100 km、200 km和300 km 3 组服务半径约束下中国炼厂布局点的最佳布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结合中国炼厂分布的实际情况,最终优选出适合中国当前最优布局的52 个炼厂布局点。最后,研究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手段,分别从服务的空间范围和服务的社会经济要素角度,对优选的52 个炼厂布局点进行空间效应模拟,并提取了各炼厂布局点服务范围内的GDP和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油消耗强度的估算,研究最终确定出中国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空间组织的最优结果。
  • 产业与区域发展
    杨春
    2011, 66(10): 1343-135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从全球生产网络(GPNs) 层面分析区域发展战略性耦合(strategic coupling)的视角,本文探讨自21 世纪初以来,台资跨境生产网络在中国大陆的空间重组,特别是个人电脑 (计算机) 企业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地区再布局的动力机制与格局。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深度访谈与个案研究,指出台资个人电脑企业在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再布局是在各区域地方制度下,GPNs 架构中全球领先企业(global lead firms) 与分布在2 个三角洲区域处于 GPNs 较低层级供应企业(supplier firms) 之间进行不同的战略性耦合之结果。研究阐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理论对区域发展仅分析区域内部因素之局限性,因应跨地域 (trans-local) 动力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区域内部与外部因素的战略耦合,已成为理解全球经济化下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
  • 产业与区域发展
    周侃, 申玉铭, 任旺兵
    2011, 66(10): 1355-1367.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近4000 个服务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从服务业企业认知与体验的视角出发,对“十一五”时期中国服务业政策效应进行综合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探讨服务业政策与服务业企业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中国服务业政策调整和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 “十一五”时期服务业企业对服务业政策的认知水平不高,认知度受到营业额、劳动力素质、行业类型、行业地位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企业对服务业政策的体验水平接近比较满意, 影响政策体验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政策认知度、员工人数、效益、所有制类型、行业地位和政策环境等。针对中国服务业政策与服务业企业的作用机制,应从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内外资鼓励政策、拓宽政策支持覆盖面、构建服务业企业对服务业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转型期中国服务业向高比重、高效率方向发展。
  • 产业与区域发展
    刘云刚, 王丰龙
    2011, 66(10): 1368-13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详细剖析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尺度政治分析的一般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分析了2008 年发生在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变换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比较总结了中西方尺度政治的差异,并揭示了在中国尺度政治研究的有效性及其应用领域。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分析表明,中国的社会事件含有多种利益主体和复杂的尺度政治过程,尤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尺度政治分析清晰地再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事件中由第三方向强势方转化的取向及其尺度下推行为,同时也凸显了在中国独立的第三方尺度政治相对缺失的问题。通过三鹿案例的剖析,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尺度政治的理论框架,也证实了在中国进行尺度政治分析的可行性。分析表明,尺度政治源于地理思维,但它同样也可对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产生影响;它不仅是对尺度概念的一种深化,更可成为解构社会现实的一个有效工具。
  • 产业与区域发展
    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2011, 66(10): 1379-1389.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域空间的分异性与人地系统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地域功能及其发展定位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中国县域尺度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湖北中部及湖南东部等平原集中分布区;社会保障功能则大致由沿海到内地、由北到南逐渐减弱; 生态保育功能一级区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和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将各单项功能进行县域尺度耦合,评价了各县域的综合功能强度,划分出综合功能强势区和弱势区,探讨了强化县域主导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为统筹区域发展和提升县域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 产业与区域发展
    赵新正, 宁越敏, 魏也华,
    2011, 66(10): 1390-140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4 年经济普查数据对上海制造业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区位选择及其空间效应进行了研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上海外资企业在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和向近郊区局部地区(尤其是园区和新城) 集聚的特征,并形成了沪西南、浦东和沪西北3 大集聚区;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分散和集聚推动了上海外资生产空间的郊区化重组。对制造业外资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上海制造业外资企业区位选择是经济全球化与地方政府互动的过程;具体来说,传统区位因素作用在逐渐减弱,制度因素和集聚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制度因素内部产业优惠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强于空间优惠政策,而国家级园区优惠政策对制造业外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外资企业) 的吸引力则强于市级园区,上述研究对上海未来的产业及外资引进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产业与区域发展
    李通, 何春阳, 杨洋, 刘志锋
    2011, 66(10): 1403-141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力消费量是定量衡量电力消费状况的一个基本指标。及时、准确地获取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合理配置中国电力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DMSP/OLS 稳定夜间灯光时间序列数据,在县级尺度上模拟重建了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的空间格局,揭示了中国大陆同期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动态过程。结果表明:① 利用DMSP/OLS数据能够比较可靠地反映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动态,精度达到70%左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② 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量以中低消费级别为主,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占全国总面积10.69%的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四川盆地等六大城市群地区是中国电力消费最为集中的区域,共消耗了中国39.23%的电力资源。③ 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电力消费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的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00%。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汪德根, 王金莲, 陈田, 章鋆
    2011, 66(10): 1413-142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地方感、可持续发展、居民参与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理论,选择“地方感”、“环境态度”、“参与度”、“居民感知”和“支持度”5个结构变量,构建影响旅游地居民支持度结构关系模型,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 个乡村旅游地(渔港村、旺山村、蒋巷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居民旅游支持度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依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因子分析,深入探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基本维度因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起步阶段旅游地的“地方感”和“环境态度”对支持度起正向作用,而“参与度”对支持度没有产生影响;“地方感”、“环境态度”和“参与度”对迅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旅游地的支持度均产生正向作用。②“居民感知”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存在差异,起步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感知”没起到中介作用;迅速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感知”对支持度产生负向中介作用;稳定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感知”对支持度起到正向中介作用。③二维影响因素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地的居民支持度影响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起步阶段旅游地的“地方认同”和“基本环境态度”;迅速发展阶段旅游地的 “地方认同”、“可持续性环境态度”和“表层参与”以及稳定发展阶段旅游地的“地方依赖”、“经济代价性环境态度”、“深度参与”和“正面影响感知”对支持度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 旅游地理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2011, 66(10): 1427-1437.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可以理清旅游地发展的脉络,寻求旅游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选取1980、1987、 1999、2008 年4 个时间断面,选取节点发展和交通连接两项指标加以体现城市群旅游空间发展演化过程,以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业绩反映城市节点的发展演化,以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反映城市之间连接的演化。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业绩模型,反映城市旅游节点的发展状况,通过公路交通可达性、公路交通运量的演化反映珠三角区域的城际公路交通连接的演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从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格局转化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两级格局,珠三角各城市旅游业均取得了高速发展,城际公路交通连接效率和总体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但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存在不平衡性,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港澳珠跨海大桥的修建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区域空间网络体系将更加完善。
  • 书评
  • 书评
    孟锴
    2011, 66(10): 1438-14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赖恩·贝利是20 世纪中期以来最有影响的美国地理学家和城市研究学者之一,也是60-80 年代近 1/4 世纪中被地理学界最频繁引用的著作者。20 世纪70 年代由贝利所撰写的《比较城市化》一书,向读者展现了20 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的具体道路和相异的人类后果,为西方城市化研究带来了充满实践品格的新气象。
  • 书评
    祁琛云
    2011, 66(10): 1441-封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近读了朱海滨博士的新作——《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2011 年版) 一书,受益良多,欣喜之余,忍不住要述诸笔端。作为乡贤,周先生长期关注近世(宋元明清) 以来浙江区域文化,相关论著颇丰,在这本书之前,作者于2008 年还出版过《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一书。所以其于近世浙江区域文化的研治,可谓术业有专攻。《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一书全面探讨了宋元明清时期浙江境内学术、信仰、风俗、方言、戏曲等的地域分布、时代变迁及其自然与人文背景,并对这一时期浙江境内经济发展、人才分布、中心城市变迁等问题做了专题讨论,为我们了解近世浙江区域文化勾勒出一幅完整而内涵丰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