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5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09-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晏维金, 章申, 王嘉慧
    2001, 56(5): 505-51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长江流域 1 968~ 1 997年氮的输入、输出、平衡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表明长江流域 1 997年氮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分别为 1 0 .0× 1 0 9、 6.7× 1 0 9、和 3.5× 1 0 9kg,分别是 1 968年氮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的 4、 5和 3倍。在氮的输入中,1 977年以前,长江流域氮输入主要是生物固氮,年均固氮量约 1 .0× 1 0 9kg;而在 1 985年后,化学氮肥年均输入量约5 .0× 1 0 9kg,占总氮输入的 5 0 %以上。在氮的输出中,1 997年通过长江大通站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 ( DIN)的浓度和通量分别是 1 .60 mg/ L和 1 .40× 1 0 9kg,从 1 968年到 1 997年约增加了1 0倍 ;大约 2 5 %的氮输入通过长江输送到东海,约 33%的氮输入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进入大气中,剩余 42 %的氮输入储存在流域内。研究发现,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特别是化肥氮的输入量,是造成长江输送无机氮通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 论文
    张丽萍, 朱大奎, 杨达源
    2001, 56(5): 515-52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江三峡坝区河谷不同地貌部位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通过 X射线荧光光谱的化学全量分析及各元素迁移率特征值和强度值的详细计算,揭示出不同地貌部位各化学元素的迁移规律 :1长期淹没于水下的河床风化壳,易溶的 Ca O、Mg O发生相对富集的现象,Al2 O3却呈减少的趋势 ;Fe2 O3的富集率最大 ;2季节性被水浸没的河漫滩风化壳,还出现了 K2 O、Mg O含量相对富集的现象 ;3谷坡风化壳是典型的北亚热带地带性风化壳,处于化学风化早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 4在各种地貌的风化壳中 6.5深度是一个特殊的层位,K2 O、 Na2 O对抗现象最为明显,即 Na2 O相对富集,K2 O相对减少。
  • 论文
    王澄海, 董文杰, 韦志刚
    2001, 56(5): 523-53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1 961~ 1 999年 46个站点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采用旋转主成份 ( REOF)分析,发现存在 4个变化敏感区 :青藏高原东北区,青藏高原东南区,柴达木盆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区。4个变化异常敏感区的最大冻土深度随时间变化有不同的趋势。其中,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高原东北部、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南部区冻土厚度表现出变薄趋势,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比 80年代变浅 0 .0 2、 0 .0 5、 0 .1 4m,反映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呈现出与全球气候增暖的趋势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中部则表现为与前 2个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即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冻土深度有所增加。其代表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较之 80年代加厚 0 .5 7m。由于土壤质地和溶质的差异,4个敏感区最大冻土深度在高频段上具有不同的周期 :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具有 2年的周期 ;在较低频段上,均表现为 1 4年左右的周期。
  • 论文
    李仁东, 刘纪远
    2001, 56(5): 532-5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2 0 0 0年的 Landsat ETM数据,首次采用全数字化遥感定量方法对鄱阳湖湿生植被的生物量及其分布进行调查研究。首先,用该时相卫星数据制作假彩色合成图象,以该图象为主要依据之一,设计了野外生物量采样路线与样点,并在地形图和 GPS的帮助下,实时地开展了湿生植被生物量的野外实地采样。然后,在室内将采样点坐标和 Landsat ETM图象坐标进行几何纠正和匹配,将坐标统一转换为等积圆锥投影。再逐个坐标点比较采样数据与 ETM4波段数据和 NDVI、DVI和第一主成分数据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采样数据与 ETM4波段数据有最好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 0 .86。采样数据与 DVI、NDVI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3、 0 .80。采样数据与第一主成分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仅 0 .40。基于这一比较,建立了采样数据与 ETM 4波段数据的线性相关模型。
  • 论文
    程维明, 周成虎, 汤奇成, 姚永慧, 张百平
    2001, 56(5): 541-54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人研究前山带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遥感图象处理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数据,论述了天山北坡前山带的形成,同时从遥感影像上定量分析了前山带构造带的分布规模和分布特征。阐述了前山带各类景观单元对区域气候河川径流、绿洲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影响。
  • 论文
    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 甄峰, 张伟
    2001, 56(5): 549-5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公安部 1 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从城市角度分析中国流动人口的“拉力”要素发现 :流动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要素、投资要素相关显著,与社会发展要素、消费要素相关不显著 ;其次,运用 GIS技术与空间相关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存在着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东中西“3带、 5区”的空间格局。
  • 论文
    方创琳, Yehua Dennis Wei
    2001, 56(5): 561-569.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求算出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认为区内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其地域分异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流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流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 ;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矿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 ;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牧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 ;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城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 ;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汉族地区,呈现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逐步递减的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可为河西地区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 论文
    阎小培, 周春山, 邓世文, 陈浩光
    2001, 56(5): 570-58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调查及统计资料,对广州市 2 0世纪 90年代商品房的开发、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作了全面分析,并对商品房开发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作了研究。广州商品房是以商品住宅为主的多样化类型,市区商品房可以分为 5个地域类型,郊区的商品房以低层别墅、多层住宅为主,沿交通线分布为主 ;周边地区的商品房开发量大、以住宅为主,以广州为主要客源市场。商品房的开发促使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功能转换以及居住型卫星城镇的形成,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 论文
    郭腾云, 陆大道, 甘国辉
    2001, 56(5): 581-589.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作用进行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就近 2 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效果进行了计算模拟分析。首次,从数量上,探讨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 1 )在对外开放中,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 2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 3)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的外向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 4 )对外开放政策,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布局,加快了基础产业发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滞后问题。通过模型计算,在对外开放的 2 0年中,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GDP增长总额为 9670 .42× 1 0 8元,其中对外开放政策的贡献作用达 2 0 68.0 7× 1 0 8元,即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 GDP的作用效果达 2 0 68.0 7× 1 0 8元,平均作用效率达 2 1 .39%。
  • 论文
    曹有挥, 毛汉英, 许刚
    2001, 56(5): 590-59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 1 965~ 1 996年完整系统的港口货种分类统计资料,运用货种区位商、港口分工系数和 R型因子等分析技术,对长江下游港口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及其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1目前以 3个类型 4个亚类型为基本特征的职能分工体系已初步显现,但有些大型港口与中小型港口之间职能雷同及有些中小型港口专业货种偏多的现象较为突出。 2近30年来,各港之间的货种差异逐步缩小,职能趋同的现象确实存在。 3今后港口体系应逐步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南京港为次中心的多组群、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职能分工体系。
  • 论文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陈东景
    2001, 56(5): 599-61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部 1 2个省 (区市 )2 0 0 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 1 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云南、西藏 2个省 (区 )的生态足迹为盈余外,其余 1 0个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 1 62 .5× 1 0 4 km2,该数据相当于新疆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 论文
    倪晋仁, 李英奎
    2001, 56(5): 611-62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研究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引入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影响水土流失方面的权重,并采用相关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定量反映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类比快速生物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通过参照点选择、参照组构建、参照组匹配、观测 -期望比值 ( O/E比 )计算等具体过程实现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评估。这一方法在安塞纸坊沟流域的应用表明,评估得到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特征与研究区域的历史开发过程较为吻合,说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不侧重于研究具体评估模型在不同区域和空间尺度应用时的精确性问题,而是关注区域水土流失相对于某参照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快速评估,以便提高不同区域数据及结果的重用性和可比性、节省评估时间和费用。
  • 论文
    吴必虎
    2001, 56(5): 622-63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105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扩展传统的生命路径 ( life path)概念、并建立学术树 ( discipline tree)概念,研究已故当代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学家陈传康教授的学术史。在统计了陈传康教授全部 1 2 1 2种次的学术著述的基础上,首先在时间纬度上建立了学术生命路径曲线、系统式和时序式生命路径表,用以统计分析陈传康教授的学术论著种次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过程,一方面反映出著作量随中国当代历史的脉动而出现的起伏变化,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时间轴上这些著述的学科点的分布变化,不仅体现 2 0世纪 5 0年代~ 90年代陈传康学术偏好的转徙,也反映出 5 0年间中国地理学整体的变化轨迹。利用学术树的概念,统计分析陈传康一生构筑的个人学术体系,最终勾勒出其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的整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