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5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0-11-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振楼, 许世远, 柳林, 余佳, 俞立中
    2000, 55(6): 641-65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上海滨岸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格局的系统分析表明,由于受多年来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沿岸直排、以及城市汽车尾气和工业粉尘干湿沉降的影响,本区潮滩表层沉积物中 Cu、Zn、Cr、Pb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大型排污口附近滩地、水动力条件较弱的高潮滩部位、以及沉积物亚表层 1 0~ 30 cm深度是重金属累积并形成富集的主要部位,沿岸排污、水动力作用、大型工程活动、早期成岩作用、风暴潮等是影响本区重金属空间分布和累积的主要因素。
  • 论文
    曾凡棠, 林奎, 沈茜, 陈铣成, 谢国樑
    2000, 55(6): 652-6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DSS(Environment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一个适用于潮汐河网地区水环境管理和决策的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和科学的水环境管理。该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将环境数据库、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库、经济优化技术、环境专家以及环境法规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文中首先介绍了EDSS的组织方法、设计特征、实现技术和主要功能 ;然后对系统的核心模块——水动力与水质数学模型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最后,以珠江三角洲潮汐河网区为例,介绍了 EDSS在水环境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情况,例如跨界水污染分析、集中供水吸水口选择、重点污染源排序、环境影响评价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等,表明 EDSS是信息时代水环境规划和管理决策的有效科学工具。
  • 论文
    张立, 吴健平, 刘树人
    2000, 55(6): 661-67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南先秦时期不同阶段内遗址内涵和位置的变化着手,分析江南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探索江南先秦文化遗址中文化层年代不连续的原因,并提出江南先秦文化中心变迁的路径。江南先民是从适应自然走向改造自然道路的,由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江南土著文化随自然条件发生兴衰,而这种兴衰又成为土著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的动力。
  • 论文
    杨山
    2000, 55(6): 671-6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1970年地形图、1984、1991、1998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无锡市地区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分析,采用仿归一化植被指数法提取无锡市城乡聚落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形理论计算无锡地区城乡聚落空间形态的分数维,从分数维的变化,分析无锡城乡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
  • 论文
    朱诚, 俞锦标, 赵宁曦, 李刚, 吴承照
    2000, 55(6): 679-68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冠豸山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山间盆地形成和侏罗、白垩系巨厚砂砾岩堆积成岩阶段,新构造运动中使盆地隆升和节理发育。自第三纪以来主要经历了 4次较大幅度具掀斜性质的抬升过程。从 4级夷平面的相对高差可知,第一、二次抬升之间幅度差为 34~ 78.8m,第二、三次抬升之间的幅度差为 81~ 100 m,第三、四次为 38~ 46m。
  • 论文
    吴绍洪, 郑度
    2000, 55(6): 689-69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热带北界中段界线的划分,探讨生态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界线的划分,着重生态地理区域之间界线的逐渐过渡特征。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对热带北界中段划分的差异,指出他们在概念、资料和方法上的差异。在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区域中提出热带、年热带、真热带和热带波动带的概念,从新的角度认识热带区域。在确定和建立热带北界划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划分了热带北界中段的界线。
  • 论文
    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2000, 55(6): 698-7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析,用比较翔实的数据揭示了2 0世纪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史实。
  • 论文
    王西琴, 杨志峰, 刘昌明
    2000, 55(6): 707-7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水资源可再生性理论,对陕西关中水环境保护进行研究。采用定量的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和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在推荐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下,既可以保证经济按规划的速度发展,达到总的经济目标,同时又能够满足水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保护水环境,从而实现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 论文
    龙花楼, 蔡运龙, 万军
    2000, 55(6): 719-72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涉及到各土地利用单元自身的可持续性和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运用景观生态分类法,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随后针对不同类型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 论文
    陆中臣, 陈劭锋, 陈浩
    2000, 55(6): 729-73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形态与河势演变,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地貌界就用地图法和航片资料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该项研究得到逐步的深化。“八五”期间,水利界又对主流线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各家所得结论不同,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我们认为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小浪底水库清水下泄期间,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不对称的河谷形态不会改变 ;在继承性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向南掀沉、科氏力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主流线总体上仍呈南摆趋势 ;清水冲刷不会导致河型彻底转化 ;河道整治工程虽然能够限制主流的摆动幅度和弱化河道的游荡强度,对河势的影响较大,但是根本不可能改变上述河道平面形态的长期演变趋势。
  • 论文
    卢金发
    2000, 55(6): 737-74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河中游河龙区间选择了 1 6个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通过流域产沙量与降雨指标之间关系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流域产沙量 -降雨之间相关曲线的斜率不同 ;在相同的降雨指标条件下,越往北部产沙量变幅越大。
  • 论文
    张伟强, 黄镇国
    2000, 55(6): 744-75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热带小冰期的年代和阶段划分,前人至少有 6种不同意见。文中选取 87个冷冬年份的雪、霜、冻害的史籍资料,并按照灾害出现地点的 3个地带 (亚热带南部、热带北部、热带中部 ),认为小冰期为 1 485~ 1 897年,并可分出 3个寒期即 1 485~ 1 52 7年、1 60 6~ 1 767年、1 835~ 1 897年,其间为 2个冷期。 3个寒期从老到新越来越强。
  • 论文
    冷疏影, 宋长青, 赵楚年, 郭廷彬, 闫广建
    2000, 55(6): 751-75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学科在“十五”期间拟确立 6个优先资助领域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地球表层系统的地理过程和环境效应 ;水、土资源形成的理论及其合理利用 ;环境演变、灾害形成与污染防治 ;区域可持续发展 ;对地观测技术、遥感理论和探测机理及空间数据分析建模。并侧重在多空间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土壤 (土地 )质量变化 ;多尺度陆地水循环 ;冰冻圈动态变化研究 ;城市化、区域理论与方法研究 。
  • 论文
    姚鲁烽
    2000, 55(6): 755-75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6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书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主持,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联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 (中、英文版 )编制完成,并由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0年出版发行。这是迄今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综合反映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大型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