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5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9-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叶笃正, 丑纪范,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周自江, 鞠洪波, 黄签
    2000, 55(5): 513-52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春季,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影响广泛,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2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与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为: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今后如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为此提出建议: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抑制就地起沙;西部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 论文
    郑红星, 刘昌明
    2000, 55(5): 523-53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来水的丰枯遭遇性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据年、季和月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系列分别探讨了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地区与汉江上游来水丰枯的遭遇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还是华北地区和汉江上游,其降水丰枯异步频率都略大于丰枯同步频率。在丰枯同步现象中,南北同枯出现的频率较低。就适合调水的4种丰枯遭遇情形统计,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年尺度上的频率总和约为40%,春季则仅为28%;而华北地区和汉江上游年尺度上的频率和为24%,而春冬略高,约为35%。因此,要提高南水北调工程的利用价值,增强工程的可靠性,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工程的调蓄能力,合理配置,科学调控,以改变天然降水的丰枯遭遇特征。
  • 论文
    王绍强, 周成虎,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2000, 55(5): 533-5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24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924.18×108t,平均碳密度为10.53kg/m2,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 论文
    秦明周, 赵杰
    2000, 55(5): 545-55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开封市为例,通过可对照的土壤采样分析,选取pH、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代换量等养分因子,经标准化处理,运用经修改的内梅罗公式,尝试性地评价了城乡结合部土壤的总体质量,并对比分析了典型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变化条件下的土壤质量变化,定量地说明了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的变化,证实了目前的维持、提高土壤质量、高产出的方法只能是高投入的结果。提出防治土壤质量退化,实现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等策略。
  • 论文
    郭旭东,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2000, 55(5): 555-5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研究了20年前后河北省遵化县(市)土壤表层(0~20cm)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3种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配对样本的t检验以及kriging插值的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比1980年有一定提高。3种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较大,其块金值(Nugget)与基台值(Sill)之比从1980年的60%下降到1999年的32.3%,变程也由4.8km变为2.7km。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也有一定变化,但变程没有太大改变。人类的施肥、耕作措施的改变及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土壤养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 论文
    龚道溢, 王绍武, 朱锦红
    2000, 55(5): 567-57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2个测站1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6个站12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1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120年中12次异常多雨的年份,出现在1990年代的就有4次。1951年以来的6个异常多雨夏季个例的合成分析表明,与洪涝直接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形式是在江南有偏强的向北经向风及水汽输送异常,而在华北及偏北地区有异常的向南经向风异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辐合造成降水的异常偏多。1990年代北方地区偏强的向南经向风异常可能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模式模拟及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都说明在气候偏暖的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过量降水形成洪涝。
  • 论文
    陈丽晖, 何大明
    2000, 55(5): 577-58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次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国际社会对该流域水电开发的经济、生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集中分析了流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了能满足各流域国对能源、防洪、灌溉、水生生态保护和减轻海水倒灌等多方面需求的对策措施。
  • 论文
    黄镇国, 张伟强
    2000, 55(5): 587-59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约60个实例,探讨末次冰期盛期中国热带位置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变迁。当时,热带中部、热带北部、亚热带南部3个地带的北界分别南移5个、2个、6个纬距。经度地带性差异可分为5个区。其年均温下降幅度,台湾岛最大(5~9℃),两广及海南岛其次(3~4℃),闽南粤东较小(2~3℃),滇南最小(1~2℃)。南海冬季水温降幅较大(2.4~5.7℃)。
  • 论文
    杨友孝, 蔡运龙
    2000, 55(5): 596-6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一体化核算体系(SystemofEnvironmental-EconomicAccounting简写为SEEA)分析1990~1996年间中国农村的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表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巨大。资源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21~1426亿元,平均占农村总产值的1.72%;环境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604~1059亿元,平均占农村总产值的2.33%;真实储蓄在-1283~800亿元之间变动,其中仅1990~1991年为正值,其余年份皆为负值,真实储蓄损失值平均占农村总产值的0.59%。这表明在此时期内中国农村发展不可持续。此外,分析结果也显示出了真实储蓄损失占农村总产值的比重近期内在逐年缓慢下降。
  • 论文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2000, 55(5): 607-61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M.Wackernagel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需求),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中使用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状况。另外,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对甘肃省1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99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564hm2
  • 论文
    张兴昌, 邵明安
    2000, 55(5): 617-62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8.27km2纸坊沟流域和1∶400比例流域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模拟降雨下,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60%、40%、20%和0时,流域模型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87.08、44.31、25.16和13.71kg/km2,硝态氮为85.50、74.05、63.95和56.23kg/km2,全氮为0.81、1.18、1.98和7.51t/km2;在自然降雨下,1998年与1992年相比,全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1086t/km2和1119t/km2,氮素流失量为7562.2kg和8758.5kg,减少了15.8%,其中农地减少了52.0%。流域对降水中的矿质氮具有过滤作用,硝态氮的过滤作用明显高于铵态氮。洪流泥沙中<20μm微团聚体富集造成了泥沙有机质和全氮的富集。植被覆盖虽能有效地减少流域土壤侵蚀和全氮的流失,却能增加土壤矿质氮的流失。坡地退耕还林草可显著减少流域土壤氮素流失。
  • 论文
    师长兴, 章典
    2000, 55(5): 627-63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005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分析近几十年中国洪涝灾害的增加与泥沙之间的关系,划分出4种泥沙影响水灾的形式,阐明泥沙加重洪涝灾害的机理。基于对泥沙与洪涝灾害关系的认识,提出我国洪涝灾害治理的可能途径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