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5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陆大道, 郭来喜
    1998, 53 (2):  97-105.  doi: 10.11821/xb199802001
    摘要 ( )   PDF(356KB) ( )  
    吴传钧院士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多方面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为地理学的国际多维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本文扼要地阐述了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概括了他对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地理学、土地利用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定向、开拓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新领域,全力倡导并组织实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组织我国地理学界联合与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的重大贡献。还着力探讨了吴传钧地理学思想的精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产生背景、理论思想和内涵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吴传钧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一科学术语,并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始终贯彻地理学的各个阶段。主张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和发展理论;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机理、功能结构和整体调控;地域人口承载力分析;动态仿真模型建造;地域分异和地域类型分析;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型筛选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李并成
    1998, 53 (2):  106-115.  doi: 10.11821/xb199802002
    摘要 ( )   PDF(389KB) ( )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坡地过程及退化坡地恢复整治研究——以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为例
    郑度, 申元村
    1998, 53 (2):  116-122.  doi: 10.11821/xb199802003
    摘要 ( )   PDF(425KB) ( )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的定点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该类坡地退化的关键因子中的坡度,以及土壤粒径、有机质及N、P、K流失的规律。研究表明,坡面片蚀最大侵蚀量的坡度为24°~29°;侵蚀的主要粒径为粉砂和粘粒,土壤有机质及速效N、P、K主要是随粉砂和粘粒流失而流失。在对工程的(石坎梯田)、农业的(等高耕作)和生物的(植物篱技术)措施对比后,认为采用植物篱技术是退化坡地恢复整治可供选择的良好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
    钱智
    1998, 53 (2):  123-131.  doi: 10.11821/xb199802004
    摘要 ( )   PDF(398KB) ( )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吴文化区域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其孕育、成长、成熟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受吴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整合演变模式。本文试从文化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吴文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得出:(1)吴文化是水的文化;(2)吴文化区域系统是开放的巨系统;(3)吴文化系统在其整合过程中,形成斑斓的吴文化景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认知理论内涵分析
    鲁学军, 承继成
    1998, 53 (2):  132-140.  doi: 10.11821/xb199802005
    摘要 ( )   PDF(219KB) ( )  
    在分析现有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专家系统的研究特点之后,提出对于以研究和模拟地理学家的逻辑思维方式为目的的“地理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在对地理认知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地理意向和地理意象所表明的有关地理思维的特点和意义分析基础之上,对于地理研究过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认知分析,对空间行为决策符号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对地理认知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节水潜力估算与用水管理水平评定
    陈建耀, 刘昌明
    1998, 53 (2):  141-148.  doi: 10.11821/xb199802006
    摘要 ( )   PDF(368KB) ( )  
    城市水资源供需紧张日趋严重,加强管理为一重要举措,而管理工作的定量化分析仍相当薄弱。本文在城市节水潜力和用水综合评定两个方面给出定量化模式,并以洛阳市为例,这些模式对一般城市具有普遍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
    秦耀辰, 徐铭杰
    1998, 53 (2):  149-156.  doi: 10.11821/xb199802007
    摘要 ( )   PDF(285KB) ( )  
    区域持续发展指标问题具有理论、应用和技术三重性。本文在总结、概括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三维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潜力空间来综合测度区域持续发展的水平、能力和前景。最后以河南省为例,就该指标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潜力分量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港与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开发
    叶舜赞
    1998, 53 (2):  157-165.  doi: 10.11821/xb199802008
    摘要 ( )   PDF(270KB) ( )  
    加强香港与祖国腹地的运输联系和加快开发沿线地区,这是新建的京九铁路发挥重要作用的两个方面。本文在考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阐明香港的城市职能作用及其发展的需要,京九铁路建设的意义,及其沿线地区与香港发展经济联系的可能性,并对两地发展经济联系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庭湖区1996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李景保
    1998, 53 (2):  166-173.  doi: 10.11821/xb199802009
    摘要 ( )   PDF(245KB) ( )  
    本文在分析1996年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特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其地形、雨情、水情和灾情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与1954年特大洪涝灾害年份进行了比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尹国康
    1998, 53 (2):  174-183.  doi: 10.11821/xb199802010
    摘要 ( )   PDF(287KB) ( )  
    本文通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1条面积逾1000km2的独流入黄支流的实测资料,分别建立了精度较高的降水、径流、输沙统计模型,并对水沙变化数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揭示了气候波动和人为原因对水沙变化影响的相对权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