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7年, 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5-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薛凤旋, 杨春
    1997, 52(3): 193-20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的研究历来都偏重于内力的营造,例如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步伐,乡村-城市的人口流动,政府的地区性经济政策以及新城市的建设等。在资本、人力、技术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分工自1980年以来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及经济活动急剧增长与集中的主要动力。南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在1978年~1993年间的城市化,体现了这个新动力。本文对这一类型城市化的特点和空间形态作出了概括性的描述。这被简称为“外向型城市化”的新类别,和Desakota并不一样,反证了Desakota并不适用于珠江三角洲。
  • 论文
    叶嘉安
    1997, 52(3): 207-219.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持香港繁荣与稳定的重要性已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得到保证。在1997年7月之后,香港将回归祖国而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并且实行“一国两制”50年不变,从而保持香港现有的繁荣。毋庸置疑,保持香港高度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对香港的继续繁荣和稳定关系重要。然而一旦港深管理线不复存在,其繁荣和稳定也就难以实现。本文旨在探讨港深管理线在香港成为特别行政区后对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重要性和香港于1997年回归后这条管理线及其接壤地区的规划问题。
  • 论文
    罗章仁
    1997, 52(3): 220-22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海岸为山地丘陵溺谷海岸,沿岸平地狭小,城市建设用地非常昂贵,通常以填海造地补充不足,1995年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200hm2,占香港总面积的5.7%.填海造地经历了由小规模劈山填海至大规模吹填造地阶段。填海的土地用于海港、机场、沿岸道路和街市建设等。但是,在海港填海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1)维多利亚港运作环境受到严重威胁;(2)港九海峡束窄变成“河”;(3)海港环境污染加重;(4)城市高密度发展引起交通堵塞现象愈来愈严重。这些影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不应再在维多利亚港沿岸填海,现在,是对香港填海造地作认真检讨的时候了。
  • 论文
    陈同斌, 黄铭洪, 黄焕忠, 周海云
    1997, 52(3): 228-236.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详细的土壤调查分析,探讨了香港表层土壤(0~5cm)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污染现状。58个代表性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土壤的As、Cd、Cu、Pb和Zn分别为13、1、17、57和55mg/kg;用NaHCO3/DTPA浸提的有效态Cd、Cu、Pb和Zn分别为0.1、0.03、0.7和1.1mg/kg.从土壤种类来看,除Pb元素之外,一般果园土壤的重金属平均含量最高,菜园土壤次之,城市土壤和乡村土壤更次之,林业土壤中的含量最低;但从Pb平均含量来看,果园和城市土壤较高,而在菜园土壤、乡村土壤和林业土壤中的平均含量相差不大。从土地利用的分区来看,在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和林业区4种功能区中,通常是工业区的重金属污染相对较严重,而林业区的土壤污染相对较轻。汽油燃烧和农业化学物质的投入,是香港土壤中Pb污染的重要来源。
  • 论文
    保继刚
    1997, 52(3): 237-245.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题公园是一种投资大、风险高的新型旅游项目,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文献总结,本文对影响主题公园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这些因素是: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空间集聚和竞争以及决策者行为。
  • 论文
    傅抱璞
    1997, 52(3): 246-253.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我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6个湖泊、水库和河流的实际观测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各种水域气候效应的特点和规律,并给出了其对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正负影响的大致数值范围。
  • 论文
    陶澍, 梁涛, 徐尚平, 狄雯华
    1997, 52(3): 254-261.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测定了伊春河不同季节河水溶解态有机碳(DOC)含量和流量的基础上,探讨了DOC含量与流量的关系和时空变化规律,并计算了伊春河DOC输出通量。研究结果表明,非冰封期伊春河DOC主要来自外源,其含量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DOC含量和变速均与流量密切相关,但较流量波动滞后约8h.据此建立的双曲线方程可用来估算DOC含量和输出通量。在伊春河封冻之后,外源被完全阻断,河水DOC含量仅受内源控制,因而与流量成反比。据计算,伊春河DOC年输出通量为7113t,相当于2.88gC/m2.其中90%以上集中在雨季的5个月中。
  • 论文
    王尚义
    1997, 52(3): 262-26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古湖泊是开发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在早更新世时是一片汪洋大泽,进入历史时期湖水南泄,在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形成一个残留的湖泊,即昭余祁,《尔雅·释地》将该湖列为全国十薮之一。此后昭余祁有两次大的淤缩,第一次是汉代,第二次是唐宋时期,元代以后成了面积较小的昭余池和芦苇之地。利用遥感卫片根据比值合成影象进行解译,发现在昭余祁的范围内有3个完整的、大小不同的闭合结构图斑,分别为3个时期的变化范围。再通过地层岩性资料和实地考察来分析,其结果与史籍和遥感解译相同。最后说明了昭余祁湮塞的原因。
  • 论文
    朱诚, 于世永, 卢春成
    1997, 52(3): 268-278.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文化间断、埋藏古树和历史资料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异常洪水频率的变化,共划分出4个洪水频发期:第Ⅰ洪水期(8000aBP~5500aBP),共发生特大洪水9次;第Ⅱ洪水期(4700aBP~3500aBP),至少发生特大洪水9次;第Ⅲ洪水期(2200aBP~700aPB),共发生特大洪水91次;第Ⅳ洪水期(500aBP~100aBP),共发生特大洪水52次,其中在小冰期最冷期(300aBP~100aBP)就有40次。前3个洪水期均与高温、高海面期强盛的夏季风活动有关,其中第Ⅲ洪水期还与江汉平原地区围垸、筑堤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有关,第Ⅳ洪水期与强盛的冬季风活动和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大量地热能触发的太平洋表层海温异常事件有关。
  • 论文
    黎夏
    1997, 52(3): 279-287. https://doi.org/10.11821/xb199703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相当数量的农田被推平当成城市用地。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为例,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发现该市在1988年~1993年之间共损失21285.7hm2(占总面积10.4%)农田。利用GIS方法,在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市农田损失对农业的影响。利用熵计算了土地开发的分散度,并提出了属性损失的定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