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2年, 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1-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家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6—7月太湖流域发生了降水量近于1954年,水位超历史的特大洪涝。这是发生在历史水旱序列中的相对湿润时期、符合于水旱变化规律的一次特大洪涝,并早为人们所警惕。它的发生说明在当今,充分发掘我国宝贵的气候史料,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水旱规律,从宏观上分析变化趋势,服务于减灾防灾,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 论文
    吴次芳, 陆景冈, 何黎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亚热带峨眉山、天目山和凤阳山的系列样品研究表明,高、低海拔土壤在矿质风化与淋溶、氧化铁富集与转化、粘粒矿物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均酷为相似,而这些地球化学特性在相同温差水平带的土壤上却有明显区别,由此推算的新构造运动强度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对阐明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及拓宽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 论文
    魏心镇, 韩百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沿黄河地带是我国重要能源和金属资源富集区,发挥组合资源优势,强化以水资源为特色的复合轴线的作用,发展多元主导工业部门,构成大范围线状分布和小范围点状集中相结合的点轴系统,进一步完善我国沿海、沿江、沿黄三大经济开发轴线的互补格局。
  • 论文
    胡惠民, 黄立人, 杨国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50—80年代复测的精密水准成果,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并与沿海海面变化在同一均衡基准下进行比较。本区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受区域构造控制,形变速率不高,变化平缓,区内海岸带以下降为主。
  • 论文
    侯少范, 李德珠, 王丽珍, 王五一, 谭见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按垂直自然带谱研究了暖温带地理景观中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和潮土中硒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硒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异,除受生物富集的影响外,淋溶和粘化作用强烈地制约着硒在剖面上的迁移;(2)不同机械组分中的硒含量以粘粒中最高,呈明显的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砂粒序列。因此,成土过程中,不同机械组分以及次生或伴生矿物的垂直运动和自然分选作用对土壤硒的地理分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易于淋失的有机态或钙结合态的硒对所研究的土壤表层硒的贡献都大于50%。提出淋溶作用是我国低硒带形成的主要外营力。
  • 论文
    许炯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在我国黄土高原宽谷中发现的含沙量超过100kg/m3的曲流河床,并运用高含沙水流的作用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当水流进入高含沙范围时,水流能耗率大幅度降低,挟沙能力大大增加,这是促使河床向弯曲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高含沙水流的稳定输送有赖于边界条件,故边界条件在这种曲流河床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文中并讨论了这一地区游荡河型与弯曲河型的判别条件。
  • 论文
    陈祖明, 任守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用一般性流域水文模型研究森林水文效应的途径。得出在岷江上游地区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年径流量减少、径流成分改变、年内分配更趋不均匀和洪峰流量增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岷江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水文效益与前景。
  • 论文
    夏正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泥河湾盆地第四纪河湖相地层中水下黄土堆积的特征,认为水下黄土堆积是介于气下黄土堆积和河湖相沉积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水下黄土和气下黄土都是干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河湖相沉积则形成于相对温湿的气候环境。在沉积剖面中水下黄土和河湖相沉积交替出现,形成水下黄土——河湖相沉积系列,这个系列反映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它可以与我国洛川剖面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及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位素气候期,很好地进行对比。这为我国华北第四纪古气候地层序列的建立,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 论文
    黄玉生, 郭慧光, 刘富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冬季,我们对云南省安宁工业区和西双版纳非工业区雾水进行采集,工业区雾水混浊肮脏,含有大量固体颗粒,雾水中离子浓度值与附近工厂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有关,但雾水酸度值并不高。非工业区雾水比较清洁,雾水中离子浓度值平均比工业区低一个数量级。本文还讨论了一个雾过程离子浓度变化与温度层结的关系。
  • 论文
    隋红建, 曾德超, 陈发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用于数值解的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二维水热运动数学模型。该模型中多孔材料覆盖层(砂砾、秸秆等)被当作传热多孔介质处理,对水分传输的影响被当乍具有一定阻力的阻挡层处理,且将油纸、塑膜及土面增温剂等均视为薄膜类材料。省略了许多假设条件,因而使覆盖效应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覆盖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土壤水分蒸发、入渗及地温影响机理和程度。为综合评价和选用农用覆盖材料及其参数提供了手段。
  • 论文
    石忆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乡村地理学的修正定义;总结了乡村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90年代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及对促进我国乡村地理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