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5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5-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镱锂,阎建忠,刘林山,摆万奇,李双成,郑度
    2002, 57(3): 253-2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 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 研究了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曲麻莱、治多3个县 (市) 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 修订了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公式,重点分析了公路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和建设用地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加, 耕地大量减少, 草地退化严重, 其中曲麻莱县草地减少22.8 %,未利用土地增加43.96 %; 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 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 ③与其它交通干线对沿线的“轴向”影响不同, 该段青藏公路以“点”型的辐射效应为标志, 且仅仅影响建设用地周围的区域, 格尔木市的影响范围是3 km, 五道梁的影响范围是1 km;④K=(Ua + Ub - 2Uc) Ua -1T -1 ×100%, 可准确地反映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

  • 论文
    高全洲,崔之久,陶贞,刘耕年,洪云
    2002, 57(3): 267-27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目前多处所见岩溶地貌主要属第三纪古岩溶之地下部分经后期剥蚀而出露于地表的。风化壳红土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等古岩溶相关沉积也多以残留形态出露在已经发生解体的高原主夷平面的南和东南缘。风化壳红土中所含粘粒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Fe2O3;粘土矿物多属“伊利石-高岭石”型组合,少数样品属“高岭石-伊利石”型组合。据硅酸系数和粘土矿物组合判断,古岩溶风化壳红土的发育阶段处在化学风化的初期,但由于目前所见红土仅反映当时风化壳剖面根部的化学风化状况,故其较弱的风化指数仍能间接指示古岩溶发育时期湿热的地表环境。扫描电镜观测结果亦表明,风化壳红土中石英砂的表面结构特征以化学溶蚀形成的为主,机械侵蚀形成的为辅,反映了高原风化壳红土的长期残留特征,对应风化壳发育时期的湿热环境。

  • 论文
    何易平,马东涛,崔鹏,陈瑞
    2002, 57(3): 275-28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尼公路是西藏西南部经济发展的动脉。沿线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到线路的正常运营。本研究根据航空照片和卫星图象解译结果,结合现场踏勘校对,深入地研究了沿线700 km范围内的环境背景条件和泥石流活动规律,确定沿线有泥石流沟842条,其中沟谷型泥石流沟474条,在公路一侧直接危害公路的沟谷型泥石流241条;深入地探讨了这一高原特殊环境下的泥石流活动特性;为公路部门提供了泥石流防治方案,成为线路整治改建的依据。

  • 论文
    王若柏,郭良迁,韩慕康,叶燕林,邬伦
    2002, 57(3): 284-29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ull

  • 论文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2002, 57(3): 293-30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 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 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 1) 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 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 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 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是一致的。 2) 地貌切割-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 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 论文
    殷勇,朱大奎,王颖,葛晨东,I.PeterMartini
    2002, 57(3): 301-309.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钻孔资料和探地雷达 (GPR) 反射剖面, 揭示了海南岛东部博鳌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沙坝-泻湖体系沉积序列和内部反射结构。探地雷达 (GPR) 给出了有关沙体厚度、岩性特征、潜水面深度、海水侵入范围以及沙体含水性等重要参数,是海岸带环境调查的有效手段。通过和钻孔资料的对比,在玉带滩海岸沙坝上部层序中识别出两套具有区域意义的反射波组,南岗村沙洲浅滩识别出一套反射波组。综合分析表明,博鳌地区沙坝-泻湖体系晚更新世以来随海平面的上升经历了基岩侵蚀→河流、河漫滩相→泻湖→海岸沙坝、半封闭泻湖、河口湾的演化过程。

  • 论文
    胡小猛,傅建利,李有利
    2002, 57(3): 310-3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由于构造运动及气候变化,在汾河流域系列盆地中无论是地貌还是沉积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根据对系列盆地中普遍发育的三级冲湖积台地的成因分析,发现发生于0.76 Ma BP、0.55 Ma BP及0.13 Ma BP的3次大幅度区域构造抬升是导致古湖盆湖退、三级台地形成的根源。根据对太原盆地东南边缘的一台地-洪山台地湖积层的分析,发现在相邻两次构造抬升之间的构造相对稳定期,气候变化完全控制着湖盆的演化。由第四纪气候的干湿变化对象太原盆地这样大的湖盆,一般只引起不大于4.5m的湖面升降,与构造抬升引起的湖面变动相差甚大。作为影响河湖地貌发育的2个主导因素,构造运动是主要的,气候变化只是在构造稳定期才突出地显示其影响。

  • 论文
    曾普胜
    2002, 57(3): 319-32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对长江第一弯的形成提出了新认识。首次研究了始新世岩浆活动与长江第一弯形成的关系,提出长江第一弯为始新世老君山地区 (金沙江古河道) 强烈的岩浆活动阻塞了古金沙江,导致其上游形成堰塞湖,并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决口,在高原隆升的同时河道快速下切,形成虎跳峡,是河水改道东流的结果;计算了处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研究区的隆升的幅度,对玉龙雪山而言,始新世至更新世,隆升幅度为3300 m,加上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高度700 m,累计隆升高度为4000 m左右。

  • 论文
    杨桂山,施雅风,张琛
    2002, 57(3): 327-33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江苏滨海平原典型淤泥质潮滩湿地断面定位观测和样品测试数据与潮位变化关系研究,探讨海平面上升导致淤泥质潮滩湿地生态演替的可能情景。结果表明,淤泥质潮滩湿地的潜水水位和水质、土壤盐分和养分以及潮滩植物种类和生产量等生态组分与潮位变化之间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据此关系推断,海平面上升,不仅将直接通过增加潮滩湿地的潮浸频率,而且还通过抬高潜水的水位与矿化度,引起潮滩湿地表土积盐和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潮滩湿地生态发生逆向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量下降和生态类型趋于单一。上部的茅草(imperata cylindrica var. major) 滩,已淋洗脱盐的表土因重新返盐 (次生盐渍化作用),茅草生长受到抑制,将逐步被较低一级的盐蒿(artemisia schrenkiana)取代,同时由于海堤的阻碍,损失的草滩得不到相应的补偿,最终将可能消失;下部的大米草(Spartina angelica)沼泽,其外缘将不断为光滩所取代,内缘上侵由于受到其繁殖速度的限制,在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大时补偿速度可能赶不上其退化速度,而导致其分布逐渐变窄,甚至消失;中部的盐蒿滩则由于得到上部草滩退化的补偿和下部大米草沼泽退化的缓冲,范围不断扩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潮滩湿地最终将由单一的盐蒿控制。

  • 论文
    张永强,沈彦俊,刘昌明,于强,孙宏勇,贾金生,唐常源,A.Kondoh
    2002, 57(3): 335-3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与涡度相关技术对净辐射通量 (Rn)、潜热通量 (λE)、感热通量 (H)、土壤热通量 (G) 与冠层CO2通量 (FCO2) 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显示Rn大部分用于作物潜热的消耗,连续2年4个生长季λE/Rn都在70 %以上,在作物生育盛期,夏玉米λE/Rn略高于冬小麦,H/Rn都在15%左右,G/Rn 在5 % - 13 %之间,且冬小麦G/Rn明显高于夏玉米。蒸发比值 (EF) 在不同的理想环境条件下,随着可供能量 (Rn-G) 的增加表现出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并在冬小麦环境条件下得到了验证。直角双曲线模型可以模拟FCO2随光通量密度 (PPFD) 的响应过程。晴天冠层水分利用效率(WUE) 不是在正午出现最高值,当PPFD达到1500 μmol m-2 s-1左右时,WUE却略有下降。

  • 论文
    延军平,严艳
    2002, 57(3): 345-35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于一身的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生态致富”,论述了实施生态购买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途径,建议国家启动生态购买工程。

  • 论文
    石忆邵
    2002, 57(3): 356-36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群落的崛起已成为21世纪初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景观。在概述市场群落的基本特点后,揭示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机制;继而对单个市场与群落型市场上经营者的行为方式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群落型市场具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指出市场群落的空间扩张还促进了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的有机融合发展。同时认为,市场群落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保证商人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论文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徐小黎
    2002, 57(3): 365-37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城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 论文
    吴传钧
    2002, 57(3): 373-37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4
  • 论文
    刘玉振
    2002, 57(3): 374-37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5
  • 论文
    汤建中
    2002, 57(3): 375-37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