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 和 AMS14C 年代分析, 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 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 研究结果表明, 中更新世早期, 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 中更新世晚期173 ka BP 左 右, 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 风尘堆积, 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 粉尘堆积加速, 堆积了厚约1 m 的 下蜀黄土。全新世(11.5 ka BP-) 开始, 气候转暖, 粉尘堆积速率降低, 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 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 其年代为11400~8600 a BP, 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 工具, 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 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 是探索 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 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 并且AMS14C 年代表明, 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 多 年, 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 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 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