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6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9-07-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建林1, 欧阳华2, 王忠红1, 常天军1, 李鹏1, 沈振西2, 钟志明2
    2009, 64(7): 771-78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6个样点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 (SAOC) 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在水平方向上,SAOC含量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自然地带SAOC含量差异显著;(2)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草地型和自然地带0~40 cm剖面SAOC含量分布状况,均可分为由高到低型、由低到高型和低—高—低型3个类型,表土层 (0~10 cm) 与底土层 (30~40 cm) SAOC含量差异显著;(3) 基于回归模型的标准系数法,分析了气候因子对高寒草原SAOC含量的影响程度,指出降水对高寒草原SAOC含量的贡献大于气温。

  • 论文
    王欣1, 2, 刘时银1, 郭万钦1, 余逢春1, 许君利1
    2009, 64(7): 782-79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碛湖溃决灾害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尤其突出,对冰碛湖溃决灾害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DEM和2004-2008年间的ASTER影像等数据,应用直接判别方法和基于事件树模型,通过确定不同类型冰碛湖溃决模式发生的定性描述和概率转换关系,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湖进行潜在危险性冰碛湖的识别和危险性冰碛湖溃决概率等级估算。结果显示,在2004-2008年间,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共有14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冰湖,其中溃决概率等级为“非常高”的44个、“高”的47个、“中”的24个、“低”的24个、“非常低”的4个,溃决概率为“非常高”和“高”等级的91个潜在危险性冰碛湖亟需进一步进行溃决风险评价。

  • 论文
    蒋晓辉1, 刘昌明2, 3
    2009, 64(7): 791-79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黑河下游来水量的减少,黑河下游绿洲面积急剧退化。为了改善黑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遏制绿洲进一步退化的趋势,国务院批复于2000年开始对黑河下游进行调水,通过9年调水,黑河下游水资源时空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客观评价黑河下游植被对调水的响应,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遥感等手段,分析了黑河下游1995-2004年地下水埋深、典型植被、景观类型及东居延海在调水以来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下游生态环境对调水响应明显,下游生态环境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 论文
    张明军1, 2, 李瑞雪1, 贾文雄1, 2, 王旭峰2
    2009, 64(7): 798-8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4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天山山区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IDW插值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此外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年潜在蒸发量自60年代以来呈波状减小趋势,1986年之后减小趋势更加明显,2000年以后呈增加趋势。年潜在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2.48 mm/a,表明潜在蒸发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从季节来看,秋季的潜在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的减小幅度最大;风速是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影响秋季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 论文
    李明霖1, 莫多闻1, 孙国平2, 周昆叔3, 毛龙江4
    2009, 64(7): 807-81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浙江田螺山遗址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实验室测定粘土矿物的种类、含量,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硼、锶、钡的含量,恢复沉积物的古盐度,探讨田螺山遗址的相对海面变化,认为河姆渡文化层之前、之中、之后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的时期。综合多种环境要素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田螺山地区的环境背景特点及其同古代人类活动、河姆渡文化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 论文
    张广胜1, 2, 朱诚1, 王吉怀3, 朱光耀4, 马春梅1, 郑朝贵5, 赵兰会6, 李中轩1, 朱青1, 金爱春7
    2009, 64(7): 817-82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禹会村典型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的ABYT2004探方厚150 cm剖面的27个样品的磁化率、Rb/Sr、粒度和重矿晶体形态等多环境代用指标,以及遗址周围地貌形态演变的分析,结合AMS14C年代全面提取4.5-4.0 ka BP龙山文化时期的环境演变信息,探讨环境变迁对该区龙山文化发展的影响机制:(1) 4500 a BP气候湿润,淮河流域处于高水位,遗址及周边被水淹没,遗址考古学文化尚未出现;(2) 4500 a BP开始气候趋向干旱,淮河及其支流水位开始下降,龙山文化开始出现和发展;(3) 龙山文化中后期环境开始趋向暖湿,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开始上涨,洪水灾害频发,至4100 a BP前后是淮河流域洪灾发生的高峰期,这是大禹治水史实的客观前提;(4) 4100 a BP后的龙山文化晚期气候开始向冷干过渡,河流水位下降,遗址区农业生产受到制约,龙山文化迁移消失。

  • 论文
    王芳1, 葛全胜1, 陈泮勤2
    2009, 64(7): 828-8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PCC评估报告给出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本文从IPCC采集引用的数据源角度对其揭示的近百年地表增温结论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具体包括地表气温观测网络空间分布、温度序列时间尺度、数据可信度、人类活动对温度的影响等。结果表明:百年尺度全球地表气温观测网络覆盖范围较少;经纬度单元网格内数据源分布不均匀;长时间尺度的温度序列记录有限,且不同年代气温记录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站点观测连续性差,年平均温度可信度低;目前使用的地面温度观测记录大部分来自大城市,对城市化的热岛效应考虑不足。

  • 论文
    戴君虎1, 肖树芳1, 2, 葛全胜1, 王梦麦1, 2, 崔海亭3
    2009, 64(7): 839-849.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官修正史、方志和历朝纪事本末、区域气象灾害年鉴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关于陕甘宁交界地区 (元前期陕西四川行省的西北部以及元后期的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的交界地区,主要包括宁夏府路、河州路、巩昌路、奉元路和延安路之间的部分) 的水涝、干旱等气候信息共240余条,利用湿润指数法、旱涝灾害定级法对其干湿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208-1369年期间,陕甘宁交界地区气候总体以干旱为主。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比例为85/38。按照旱涝变化类型可将研究区旱涝变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段,1208-1240年是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局部时段偶发水涝灾害的时期;1240-1320年,基本持续干旱,而且极端干旱事件频发;1320-1369年,旱灾略有好转,但是旱涝交并发生。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干湿变化具有明显的转折性和周期性。转折主要发生在1230年和1325年前后,以此两点为界,前后气候变化类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蒙元时期的干湿变化具有10年和23年的准周期,均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合,说明蒙元时期区域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 论文
    崔林丽1, 史军2, 杨引明1, 范文义3
    2009, 64(7): 850-8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东部SPOT 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东部植被NDVI在全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旬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植被总体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大于降水,植被对气温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1旬左右,对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3旬左右。秋季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最大,夏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较长。在空间上,植被对气温变化的最大响应总体表现为北部和中部大于南部,对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表现为北部大于中部和南部。植被对气温变化最大响应的滞后期呈现出北部较长—中部短—南部最长的空间分布,对降水变化最大响应的滞后期则随着纬度降低由北到南逐渐延长。

  • 论文
    施小英1, 施晓晖1, 毛嘉富2
    2009, 64(7): 861-87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 (EOF) 分析方法和1951-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160个中国地面测站月降水资料,对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南北旱中间涝”分布型为主,90年代初期之后则以“南涝北旱”分布型为主,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90年代后雨带南移的特征开始明显;夏季整层水汽输送通量主模态的空间结构及其时间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近50年来东亚大陆东部经向水汽输送从1974年起由强变弱的“转折点”特征及其年代际减弱变化趋势;印度大陆和孟加拉湾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海以及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纬向水汽输送从1973年起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特征及年代增强变化趋势。揭示了东亚夏季水汽输送年代际分量主模态的时空演变造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南北旱中间涝”分布型转向“南涝北旱”分布型,即中国东部夏季雨带呈现出南移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 论文
    廖要明1, 2, 陈德亮3, 高歌2, 谢云1
    2009, 64(7): 871-8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672个站点195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1951-1978和1979-2007两个时段分析了中国天气发生器BCC/RCG-WG降水模拟参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条件下,我国各地干日到湿日的降水转移概率P(WD) 和湿日到湿日的降水转移概率P(WW) 除了西部部分地区有增大的趋势外,其余大部地区均有减小的趋势。相对于P(WW),全国各地P(WD) 的减小幅度更大。日降水量GAMMA分布形态参数ALPHA除西北地区西部部分地区有减小趋势外,其余大部地区略有增大趋势,尺度参数BETA在全国各地基本都保持增大的趋势,其中西北地区西部等地增大趋势尤为明显。相对于BETA的变化幅度,ALPHA的减小幅度较小,基本在6%以内。

  • 论文
    田沁花1, 2, 刘禹1, 3, 蔡秋芳1, 包光1, 2, 王伟平4, 薛文亮5, 朱文杰6, 宋慧明1, 雷莺1, 2
    2009, 64(7): 879-88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豫西伏牛山的两组油松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该区域1874年以来5-7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并用Jackknife和Bootstrap等方法进行了方程稳定性检验,统计检验参数表明重建序列与实测序列吻合较好,且方程稳定可信,重建方程的解释方差为40% (调整自由度后为39%)。重建显示,在过去134年中,豫西伏牛山区5-7月平均最高气温经历了4次冷期和5次暖期。其中,20世纪20-30年代末是最显著的暖期,之后开始降温,至50年代降到谷底,温度小幅回升后,在70-80年代中期又显著下降,80年代末以后开始增温。该重建温度序列与秦岭中部南五台地区温度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

  • 论文
    袁淑杰1, 2, 谷晓平2, 缪启龙3, 康为民2, 于飞2, 邱新法3
    2009, 64(7): 888-89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7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前的模型进行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据,建立以天文辐射为起始数据的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日照百分率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以贵州高原为例,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1960-2000年贵州省及周边102个气象站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NOAA-AVHRR观测资料,10个气象站的太阳辐射量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各月及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精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 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大,由于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局地地形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 季节不同,局地地形因子对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不同,冬半年大于夏半年。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南坡随坡度的增大而升高;北坡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在坡向影响上,1-5月、10-12月偏北坡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偏低,偏南坡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偏高;7-8月因太阳高度较高,因此出现相反的情况,北坡高于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