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人居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土地利用与人居环境
    唐华俊, 吴文斌, 杨鹏, 陈佑启, Peter H. Verburg
    地理学报. 2009, 64(4): 456-46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4008
    Baidu(738)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LUCC) 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LUCC 模型研究始终是 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论文系统总结了近10 年来国内外LUCC 模型在理论、方法、实 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 究发现, ①LUCC 模型的功能和作用呈现多样化趋势, 是了解、认识和解释土地利用系统的 动态变化特征、过程和效应的有效工具, 可以服务于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的制订。②模型的 核心内容是研究LUCC 时空变化格局, 模型发展正经历从单一的非空间模型向非空间模型和 空间模型融合的演进过程, 但多数模型只重视空间变化机制研究, 而对时间机制考虑不足。 ③反馈机制是LUCC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有模型在反馈机制方面的研究尚十分薄弱, 研 究不同时空尺度的反馈机制必将是未来LUCC 模型的新焦点。④LUCC 研究本质上是“人 类—环境” 关系研究, 以往模型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模型, 未来LUCC 模型发展趋向应从系统 观和整体观角度来综合考虑“人类—环境” 相互作用机制, 这也是LUCC 模型的最高更次的 科学难点问题。⑤多尺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是LUCC 模型的必然要求, 模型空间尺度已经 从早期的单一空间尺度转变到现今的多空间尺度, 但尺度推移仍是模型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 的问题。⑥尽管LUCC 模型验证方法趋于多元化,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验证的统一标准和 规范, 参考数据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模型验证效果, 如何对LUCC 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 行合理验证始终是LUCC 模型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

  • 土地利用与人居环境
    陈瑜琦, 李秀彬
    地理学报. 2009, 64(4): 469-4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4009
    Baidu(235)

    基于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 在对耕地利用集约度 进行内部结构划分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1980-2006 年间中国粮食作物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 约度及其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国家尺度上的劳动集约度由1980 年的398.5 日 /hm2 快速降低到2006 年的130.25 日/hm2, 下降幅度达67.37%, 下降的阶段性明显。资本集约度总量不断上升, 其中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增产性资本投入比重逐渐减小, 在四大资本投 入类型中所占比重由90.36% (1980 年) 下降到73.44% (2006 年), 相反, 作为省工性投入的机 械, 所占比重由9.64% (1980 年) 迅速增加到26.56% (2006 年), 资本投入的内部结构变化逐 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单产的重要因素。区域尺度上, 经济发达地区劳动投入相对较少, 资本 投入, 尤其是省工性资本投入比重较大, 农户在耕地利用中更加注重追求劳动生产率;而经 济相对落后地区劳动集约度较高, 资本集约度较低, 资本投入中仍以增产性投入为主, 体现 了当地农民在耕地利用中追求土地生产率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 土地利用与人居环境
    黄大全, 洪丽璇, 梁进社
    地理学报. 2009, 64(4): 479-48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4010
    Baidu(222)

    在中国, 城乡居民点用地有规范的人均指标, 招标拍卖已成为获取经营性用地的主要 方式, 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受政府和区域重大政策影响, 而工业用地既缺乏相应的用地 标准, 土地获取的市场透明度又不够。因此, 如何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是土地规划和管理的重 要内容。已有的研究多采用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但缺少经济 学原理, 应用于具体的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的局限性较大。结合中国福建省案例, 提出全 要素生产率方法来分析和度量之, 既能测算土地集约度, 也能说明要素的利用效率, 具有简 单可操作的优势。文中不知劳动所得比重值情况下的用地效率和集约评价方法也是有效可行 的, 虽不能排列出要素利用效率的顺序, 但可同时给出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结构以及对它们利 用的效率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情况。案例研究还表明, 福建其他地区随着与厦门和福州距离 的增加, 其投入和产出总的趋势在下降。福州与厦门可与杜能孤立国中的城市类比, 而其他 地区类似于孤立国中的郊区。因此要考虑土地区位对集约度的影响, 但找出其参考点是关键。

  • 土地利用与人居环境
    陈爽, 姚士谋, 吴剑平
    地理学报. 2009, 64(4): 487-49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4011
    Baidu(65)

    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之一, 近20 年来城市用地在现行管理框架下快速扩 张。基于两个样区近20 年城市扩展过程的用地数据, 以城市规划的有效性代表用地布局的合 理性, 以地块闲置概率指征开发质量, 定量评估城市增长管理效能。① 选取南京城市沿交通 轴扩展的两个样带, 利用四期遥感影像跟踪分析近20 年来城市用地增长的过程与管理机制; ② 采用增长调控效力指数、累积调控效率指数、土地闲置率等指标, 定量分析城市规划及用 地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指出规划对用地增长的5 年累积调控效率达到70%左右;③ 基于样区 478 个土地利用斑块的离散数据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表明城市规划对降低开发的盲目性、 降低用地闲置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p < 0.001), 用地制度与政策等管理因素也显著影响用 地闲置率, 用地审批权和规划管理权下放对用地闲置具有正效应。加强区域统筹, 适当扩大 城市规划的覆盖范围, 加强行业管理, 适当上收用地审批权限和规划实施管理权限, 将有利 于用地集约化,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本研究结论对中国城市土地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 地具有积极意义。

  • 土地利用与人居环境
    郝慧梅, 任志远
    地理学报. 2009, 64(4): 498-5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4012
    Baidu(145) CSCD(43)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 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 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 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 技术, 采 用综合指数法, 基于陕西省96 个气象站点1966-2005 年气象数据、1990-2007 年逐月NDVI 和Landsat TM 影像、1:25 万DEM、2000 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 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 关资料, 以100 m×100 m 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 局, 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 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 于18.55~88.97 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 般适宜区面积最广,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 占26.11%;临界适宜 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 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 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