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泥沙研究
    戴仕宝, 杨世伦, 蔡爱民
    地理学报. 2007, 62(5): 545-55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705011
    Baidu(119)

    根据1955~2005 年珠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以及流域降水量数据, 对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1) 石角站(北江)、博罗站(东江)、迁江站 (红水河) 以及高要站(西江干流) 输沙量呈下降趋势, 而柳州站(柳江)、南宁站(郁江) 的输沙量则呈上升趋势。(2) 1955~2005 年珠江入海泥沙(石角站、博罗站、高要站输沙量之和) 均 值为7529×104 t/yr, 并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珠江入海泥沙还存在着年际变化上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即从1950 年代到1980 年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而此后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分析认为: (1) 气候变化是造成珠江流域输沙量年际波动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但不是造成珠江入海泥沙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2) 珠江流域入海泥沙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 (3) 水库建设是造成1955~2005 年珠江流域入海泥沙减少的主要因素。(4) 珠江流域入海泥沙将可能进一步减少, 这将对未来珠江河口环境和三角洲的演变产生影响, 加强进一步的研究非常必要。

  • 泥沙研究
    李泳, 陈晓清, 胡凯衡, 何淑芬
    地理学报. 2005, 60(3): 495-50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3016
    Baidu(96)

    泥石流是主动的流域物质输移形式, 土体的颗粒组成决定了泥石流的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流域、不同密度的泥石流样本分析表明, 高密度 (ρs > 2 g/cm3) 泥石流的颗粒分布曲线总体上具有指数形式, 指数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泥石流多发生在一定的指数区间;颗粒组成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 不同密度泥石流颗粒的分形区间不同, 这个区间可以认为是形成泥石流结构的颗粒区间, 从而也确定了泥石流基质的颗粒界限;颗粒的分维随密度变化, 密度越大 (大颗粒含量越多), 分维越大。颗粒的分形结构也是颗粒孔隙的分形结构, 它决定了土体的液化, 因而也决定了泥石流所表现的特征。

  • 泥沙研究
    李景保, 王克林, 秦建新, 肖洪, 巢礼义
    地理学报. 2005, 60(3): 503-51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3017
    Baidu(57)

    通过对洞庭湖1951~1998年径流泥沙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的全面分析表明, 径流泥沙关系密切, 其相关系数r = 0.9013。年径流量、年输沙量总体均呈同步减少趋势, 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由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产水量大, 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 连年兴建的水利工程及工农业、生活用水量的增加, 未能对四水河流水文特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其入湖径流泥沙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故没有对湖泊径流泥沙的演变造成深刻影响。而由长江中游河段的调弦口堵口, 下荆江系统裁弯和葛洲坝截流所引起的3次江湖水沙关系调整, 即是导致洞庭湖径流泥沙缓减速减的主动因子。

  • 泥沙研究
    王红, 刘高焕, 宫鹏
    地理学报. 2005, 60(3): 511-5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3018

    估算土壤中化学物质的含量与空间分布是了解多孔介质中水盐运移规律并进而因地制宜地提出盐渍土改良措施的关键。大面积的实地采样分析费时费力且耗资巨大。通过地统计分析, 使用有限的采样数据可获得土壤溶质的准确变异。本文探讨和比较了Ordinary kriging (OK) 与Cokriging (COK) 这两种内插方法。结果显示一半的采样点数据的COK较之全部采样点数据的OK精度更高, 相对均方根误差降幅为130.83%;采用同样的协同变量 (239个全盐量数据), 一半的采样点数据的COK较之全部采样点数据的COK精度更高, 相对均方根误差降幅为20.10%。协同变量与主变量的相关度决定了COK的预测精度, 当相关系数由77%升高为99%时, 相对均方根误差降低了48.30%。

  • 泥沙研究
    甘枝茂, 岳大鹏, 甘锐, 查小春
    地理学报. 2005, 60(3): 519-52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3019
    Baidu(60)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 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 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 其中延安最大, 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 分别为0.293、0.272。同时, 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 分别为0.39、0.377, 户间空地较小, 为0.277;②径流平均含沙量以户间空地最大 (52.54 g/l), 次为户间道路 (41.42 g/l), 而院落径流含沙量较小 (17.78 g/l);③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5434.3 t/km2, 已达强度级侵蚀, 其中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侵蚀较大, 分别为7348 t/km2、6873 t/km2, 庭院相对较小, 为2081.7 t/km2;④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变化, 受人为影响更加突出。说明黄土高原乡村聚落土壤侵蚀较严重, 并且具有特殊性, 不可忽视, 应加强研究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