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地理学报    2000, 55 (2): 151-160.   DOI: 10.11821/xb200002003
    摘要2860)      PDF (217KB)(3731)   
    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17) CSCD(444)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地理学报    1999, 54 (3): 241-246.   DOI: 10.11821/xb199903006
    摘要1987)      PDF (327KB)(2384)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43%,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坡耕地-草地-林地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且前期土壤含水量低,是黄土丘陵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83) CSCD(306)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陈东景
    地理学报    2001, 56 (5): 599-610.   DOI: 10.11821/xb200105011
    摘要1504)      PDF (425KB)(1191)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部 1 2个省 (区市 )2 0 0 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 1 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云南、西藏 2个省 (区 )的生态足迹为盈余外,其余 1 0个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 1 62 .5× 1 0 4 km2,该数据相当于新疆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26) CSCD(242)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刘盛和, 吴传钧, 沈洪泉
    地理学报    2000, 55 (4): 407-416.   DOI: 10.11821/xb200004003
    摘要1957)      PDF (360KB)(2593)   
    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1982~1997年期间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证实工业用地的高速外向扩展是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超常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36) CSCD(246)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王思远, 刘纪远,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地理学报    2001, 56 (6): 631-639.   DOI: 10.11821/xb200106001
    摘要2079)      PDF (1134KB)(3390)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中国近5年来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垦殖指数模型等对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比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剧烈,而西部变化相对缓慢;土地利用各类型中面积增加的有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而林地、草地面积减少;耕地增加的区域位于东北部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增加最多;林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地区,其它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71) CSCD(178)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唐国平, 李秀彬, G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
    地理学报    2000, 55 (2): 129-138.   DOI: 10.11821/xb200002001
    摘要2504)      PDF (539KB)(2853)   
    根据1958~1997年中国31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3个大气环流模型,即HadCM2、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建立未来气候变化的6种方案。最后,根据3个GCMs模拟的结果,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发展并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可耕种土地面积、潜在粮食产量及其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12) CSCD(88)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地理学报    2009, 64 (4): 387-398.   DOI: 10.11821/xb200904001
    摘要2893)      PDF (1871KB)(2419)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 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 对1981-2006 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 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 综合水平持续提高, 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 其次是人口城市化, 最 后是社会城市化中的医疗水平, 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 城市化动力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 市场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后面依次是内源力、行政力和 外向力。从城市化发展阶段上看, 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呈上升 趋势, 而内源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认为, 中国城市化主要是内生过程, 应强化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08)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地理学报    2000, 55 (5): 607-616.   DOI: 10.11821/xb200005010
    摘要1506)      PDF (238KB)(1496)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M.Wackernagel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需求),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中使用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状况。另外,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对甘肃省1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99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564hm 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06) CSCD(342)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
    地理学报    2002, 57 (2): 127-134.   DOI: 10.11821/xb200202001
    摘要1849)      PDF (1098KB)(986)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切之至。基于中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态势的分析,提出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耕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路。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48) CSCD(185)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崔功豪, 马润潮
    地理学报    1999, 54 (2): 106-115.   DOI: 10.11821/xb199902002
    摘要2116)      PDF (433KB)(4817)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确实存在着二元城市化模式,而农村城市化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肯定了小城镇为主体的农村城市化的作用下,从城市化启动力的角度指出,这种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体力量推动的城市化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文章并由此分析了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影响和政府、农民、外部(内资、外资)力量共同作用下的运行机制。最终对其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未来地位和作用作了评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25) CSCD(77)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樊杰
    地理学报    2007, 62 (4): 339-350.   DOI: 10.11821/xb200704001
    摘要1458)      PDF (514KB)(996)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 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 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 “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01)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地理学报    2003, 58 (7s): 1-10.   DOI: 10.11821/xb20037s001
    摘要2717)      PDF (1033KB)(1851)   

    利用中国近5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分析北方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夜间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显著趋于变少;白天温度偏高的日数则趋于增多,只有华北南部例外。同时我国北方日最低气温小于0℃的日数显著减少,这使得我国北方,尤其是东部地区无霜期明显加长。从降水来看,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但西北地区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48)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张明
    地理学报    2001, 56 (3): 253-260.   DOI: 10.11821/xb200103001
    摘要1504)      PDF (466KB)(2584)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91) CSCD(261)
    青藏高原大湖期
    李炳元
    地理学报    2000, 55 (2): 174-182.   DOI: 10.11821/xb200002005
    摘要1546)      PDF (432KB)(1598)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在40~25kaBP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20kaBP,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该时期高原环境特别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41) CSCD(94)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 赵荣, 邱扶东, 方芳
    地理学报    1997, 52 (2): 97-103.   DOI: 10.11821/xb199702001
    摘要2329)      PDF (127KB)(2987)   
    根据在上海、西安、成都、长春获得的共3394份问卷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关于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4条基本规律。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又从旅游者个体特征角度,讨论了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因子与目的地选择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31) CSCD(96)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崔功豪, 武进
    地理学报    1990, 45 (4): 399-411.   DOI: 10.11821/xb199004002
    摘要1192)      PDF (3283KB)(2599)   
    本文以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为例,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了影响边缘区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并对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28)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
    顾朝林, 陈田, 丁金宏, 虞蔚
    地理学报    1993, 48 (4): 317-328.   DOI: 10.11821/xb199304003
    摘要1709)      PDF (1334KB)(3452)   
    本文通过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调查,在探讨中国城市边缘区划分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特性、社会特性、经济特性、土地利用特性以及地域空间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23)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朱会义,李秀彬
    地理学报    2003, 58 (5): 643-650.   DOI: 10.11821/xb200305001
    摘要1841)      PDF (983KB)(1357)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04)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龙花楼, 李秀彬
    地理学报    2001, 56 (4): 417-425.   DOI: 10.11821/xb200104005
    摘要1065)      PDF (345KB)(801)   
    利用 GIS技术,通过分析处理长江沿线样带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得出了经过 1 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江沿线土地利用格局。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影响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贡献作用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检验了分析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65) CSCD(77)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章锦河,张捷
    地理学报    2004, 59 (5): 763-771.   DOI: 10.11821/xb200405015
    摘要1342)      PDF (1166KB)(693)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并以黄山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02年黄山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结果表明:(1)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6 hm2;(2) 黄山市人均生态赤字达0.219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48.40%;(3) 黄山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年度转化值为12.36 hm2,是当地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9倍;(4) 黄山市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684美元/hm2,是黄山市单位本底生态足迹产值的1.17倍,但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1.84%;(5) 黄山市单位旅游游览、购物、住宿生态足迹产值高,而旅游交通、餐饮的单位生态足迹产值较低;(6) 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导致旅游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与生态影响的区际扩散,旅游业发展具有全球性生态影响的特征。最后指出了影响旅游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因子,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26)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地理学报    2005, 60 (2): 237-247.   DOI: 10.11821/xb200502007
    摘要1608)      PDF (1550KB)(1823)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16项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10项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耦合的机理;(2)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空间分异的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将全国省区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其中以拮抗类型为主;(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18)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
    林忠辉,莫兴国,李宏轩,李海滨
    地理学报    2002, 57 (1): 47-56.   DOI: 10.11821/xb200201006
    摘要1646)      PDF (1223KB)(1321)   

    在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研究中,空间插值可以提供每个计算栅格的气象要素资料。然而,在众多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一种适合每一个气象要素的普适的最佳插值方法。本文以全国725站1951~1990年整编资料中的旬平均温度和计算得来的675站的月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 (PAR) 为数据源,选用了距离平方反比法 (IDS)、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 (GIDS) 和普通克立格法 (OK) 等3种插值方法,进行了方法选取的探讨。交叉验证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温度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 (MAE) 的排序为IDS>OK>GIDS,其值分别为2.15 oC、1.90 oC和1.32 oC;在作物生长季节 (4~10月),MAE分别2.0 oC、1.9 oC和1.2 oC,表明GIDS法在温度插值方面更具实用价值;对于PAR,MAE的排序为OK>GIDS>IDS,其值分别为0.83MJ/m2、071MJ/ m2和0.46MJ/ m2,说明复杂的方法并不必然具有更好的效果。对这2个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温度和PAR的经、纬向梯度和高度梯度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温度的纬向梯度有近似正弦曲线的较强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而冬、春季低;温度的高度梯度年内变化范围为- 0.0033~- 0.0048 oC/m,GIDS法能较细致地反映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PAR也具有明显的纬向梯度,其季节变化特征与温度类似。最后,对中国陆地区域以1'×1'进行插值,生成了中国陆地区域的温度和PAR的空间分布栅格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01)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刘纪远1, 张增祥2, 徐新良1, 匡文慧1, 周万村3, 张树文4, 李仁东5, 颜长珍6, 于东升7, 吴世新8, 江南9
    地理学报    2009, 64 (12): 1411-1420.   DOI: 10.11821/xb200912001
    摘要2914)      PDF (1549KB)(3017)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 (LCS) 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 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6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学报    2001, 56 (2): 136-145.   DOI: 10.11821/xb200102002
    摘要894)      PDF (355KB)(1209)   
    首次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结果表明 1 990~ 1 998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明显变小,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则出现扩大 ;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 ;但沿海发达区内存在十分不发达县域 ;经济不发达县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与环境较差的山区、寒区、旱区以及省际边界地区有关 ;全国县域经济基础和增长可分为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基础差增长较快型、基础差缓慢增长型、基础好缓慢增长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29) CSCD(134)
    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
    地理学报    2002, 57 (1): 96-106.   DOI: 10.11821/xb200201011
    摘要1146)      PDF (1294KB)(833)   

    用1999年和1987年的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对桂林国内旅游客源市场12年间的空间演变进行研究,得出了其国内客源市场在空间上逐步分散、吸引半径得以加大、波浪式推进和跳跃性增长的演变结论。还探讨了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的宏观原因,并分析了国内客源市场空间演变对其旅游市场促销的意义和原则。此外,还对桂林和黄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1)
    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孙睿, 朱启疆
    地理学报    2000, 55 (1): 36-45.   DOI: 10.11821/xb200001004
    摘要1317)      PDF (499KB)(1193)   
    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由1992 年4 月~1993年3 月12 个月的1 km AVHRR NDVI资料及同期地面气象资料确定地表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然后由光能利用率得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为了更准确计算NPP, 本文还考虑了温度及土壤水分条件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最后得到我国陆地植被年NPP分布图,并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布情况的季节变化及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NPP的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全国年总净第一性生产力约为2.645×109tC.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06) CSCD(179)
    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
    覃志豪, Zhang Minghua, Arnon Karnieli, Pedro Berliner
    地理学报    2001, 56 (4): 456-466.   DOI: 10.11821/xb200104009
    摘要2794)      PDF (279KB)(1803)   
    陆地卫星 TM数据 (TM6)热波段表示地表热辐射和地表温度变化。长期以来,从 TM6数据中演算地表温度通常是通过所谓大气校正法。这一方法需要估计大气热辐射和大气对地表热辐射传导的影响,计算过程很复杂,误差也较大,在实际中应用不多。根据地表热辐射传导方程,推导出一个简单易行并且精度较高的演算方法,把大气和地表的影响直接包括在演算公式中。该算法需要用地表辐射率、大气透射率和大气平均温度 3个参数进行地表温度的演算。验证表明,该方法的地表温度演算较高。当参数估计没有误差时,该方法的地表温度演算精度达到 <0 .4℃,在参数估计有适度误差时,演算精度仍达 <1 .1℃。因该方法适用于仅有一个热波段的遥感数据,故称为单窗算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80) CSCD(366)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
    王缉慈
    地理学报    2004, 59 (7s): 47-52.   DOI: 10.11821/xb20047s007
    摘要1198)      PDF (865KB)(802)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官员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令人担忧的是,“集群”一词在中国愈来愈多地应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概念混乱又可能给中国的集群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针对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中研究者频繁的问题,作者对集群研究中若干相关概念作了探讨,这些概念包括产业集聚、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群,创新性集群,产业链,以及工业园区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5)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杨勤业
    地理学报    2005, 60 (1): 3-11.   DOI: 10.11821/xb200501001
    摘要2214)      PDF (1090KB)(1714)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 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55)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金凤君,王姣娥
    地理学报    2004, 59 (2): 293-302.   DOI: 10.11821/xb200402016
    摘要1528)      PDF (1425KB)(945)   

    作者设计了运输距离Di和通达性系数等度量交通网络通达性的指标,并以“最短路模型”为基础,分析了100年来中国铁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国铁路网络结构的演化经历了起步、筑网、延伸、优化4个阶段,但空间扩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路网扩展和原有路网优化是通达性提高的主要方式;100年铁路建设导致“空间收敛”效果显著。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由华北区向四周辐射;且通达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范围也由华北向华东区、中南区扩展,交通中心由天津向郑州逐渐转移。铁路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运输走廊的现代化将推动空间经济轴线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