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10, Vol. 65 ›› Issue (5): 605-612.doi: 10.11821/xb201005009
杨玉海; 陈亚宁; 李卫红; 陈亚鹏
收稿日期:
2009-12-24
修回日期:
2010-03-11
出版日期:
2010-05-25
发布日期:
2010-05-25
通讯作者:
陈亚宁, 博士, 博导, 从事干旱区环境与生态学研究。E-mail: chenyn@ms.xjb.ac.cn
作者简介:
杨玉海(1972-), 女, 博士, 主要从事土壤生态研究。E-mail: yangyh@ms.xjb.ac.cn
基金资助:
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15B08); “西部之光”(RCPY200801)
YANG Yu-hai; CHEN Ya-ning; LI Wei-hong; CHEN Ya-peng
Received:
2009-12-24
Revised:
2010-03-11
Online:
2010-05-25
Published:
2010-05-25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lan, No.2007BAC15B08; CAS Western Light Program, No.RCPY200801
摘要:
结合2008年和2009年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的资料,运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伊犁河谷高山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性针叶林等9种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储量进行了分析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植被类型变化而不同。在0~50cm土层范围,高山草甸、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其次是温性针叶林和典型草原,含量最低的是隐域植被和荒漠植被土壤。除隐域植被外,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呈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有机碳密度同样是高山草甸、草甸草原和温性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且比较相近,荒漠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伊犁河谷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密度大,因此应重视对伊犁河谷草地的保护,尤其要保护草地表层土壤以降低浅层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维护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S153.62
杨玉海; 陈亚宁; 李卫红; 陈亚鹏. 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下土壤有机碳分布[J]. 地理学报, 2010, 65(5): 605-612.
YANG Yuhai; CHEN Yaning; LI Weihong; CHEN Yapeng.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n the Ili River Valle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5): 605-612.
[1] Eswaran H, Berg E Van den, Reich P. Organic carbon in soils of the world.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1993, 57: 192-194. |
[1] | 张兴航, 张百平, 王晶, 余付勤, 赵超, 姚永慧.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J]. 地理学报, 2021, 76(1): 30-43. |
[2] | 张琨, 吕一河, 傅伯杰, 尹礼唱, 于丹丹.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及其阈值[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49-960. |
[3] | 金凯, 王飞,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61-974. |
[4]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58-570. |
[5] | 姚永慧, 张俊瑶, 索南东主. 南北过渡带1∶5万植被类型图遥感制图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620-630. |
[6] | 黄麟, 翟俊, 祝萍, 郑瑜晗. 中国草畜平衡状态时空演变指示的草地生态保护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96-2407. |
[7] | 周玉科.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生产力控制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53-67. |
[8] | 彭文甫, 张冬梅, 罗艳玫, 陶帅, 徐新良. 自然因子对四川植被NDVI变化的地理探测[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58-1776. |
[9] | 吴宜进,赵行双,奚悦,刘慧,李畅. 基于MODIS的2006-2016年西藏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438-1449. |
[10] | 卓莉, 张子彦, 雷小雨, 李秋萍, 陶海燕. 基于蒙特卡洛生存分析探究东北森林物候的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9, 74(3): 490-503. |
[11] | 王建邦, 赵军, 李传华, 朱钰, 康重阳, 高超. 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19, 74(3): 504-519. |
[12] | 李越,宋友桂,宗秀兰,张治平,程良清. 伊犁盆地北部山麓黄土粒度端元指示的粉尘堆积过程[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62-177. |
[13] | 唐见,曹慧群,陈进. 生态保护工程和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变化的影响量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1): 76-86. |
[14] | 赵杰,杜自强,武志涛,张红,郭娜,马志婷,刘雪佳. 中国温带昼夜增温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植被动态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8, 73(3): 395-404. |
[15] | 徐丽, 于贵瑞, 何念鹏. 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150-2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