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10, Vol. 65 ›› Issue (9): 1069-1078.doi: 10.11821/xb201009004
王冀1, 赵春雨2, 娄德君3
收稿日期:
2009-12-08
修回日期:
2010-07-03
出版日期:
2010-09-20
发布日期:
2010-09-20
作者简介:
王冀(1973-), 男, 博士, 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E-mail: wangji_zl@163.com
基金资助:
中国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09-01); 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面上项目(CMATG2008M19); 北京及周边地区重大气候事件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Z07050600680701)
WANG Ji1, ZHAO Chunyu2, LOU Dejun3
Received:
2009-12-08
Revised:
2010-07-03
Online:
2010-09-20
Published:
2010-09-20
Supported by:
Foundation: Climate Change Special Fund of CMA, No.CCSF-09-01; New Technology Popularizing Project of CMA, No.CMATG2008M19; Study on Time-spatial Variation and Forecasting Methods of High-impact Climate Events over Beijing and Its Surrounding, No.Z07050600680701
摘要:
应用1961-2005 年东北地区冬季的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东北地区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集中度偏高时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降雪集中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集中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从年代际变化上来看,集中期存在着12 年的长周期,在1970 年代中期之后存在8 年左右的短周期。从空间变化的情况来看,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集中度由东向西依次增加,吉林的东部地区出现集中度最低值,辽宁中部、吉林中部存在着集中期的高值中心。对于东北不同区域,东北东部和中部变化趋势一致,集中度呈上升趋势,集中期呈下降趋势。东北西南部和东北北部降水集中度均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其中东北西南部地区降雪的集中度上升趋势最弱。东北北部降水集中期的下降趋势最弱。在影响东北降雪集中度偏高时,在高空500 hPa 东北地区均处于东亚大槽控制,东亚大槽在东北西部加深,而在东北东部有高压易于形成并加强,导致东亚大槽东移缓慢。高、低空急流均明显存在,与低空急流相比,高空急流更强,位置偏西南。在太平洋上水汽输送的高值区明显增强,范围也增大,东北地区受沿高值中心北侧向西北向输送的水汽影响。
王冀 , 赵春雨, 娄德君.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0, 65(9): 1069-1078.
WANG Ji, ZHAO Chunyu, LOU Dejun. Variations of Winter Snow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Snow Concentration Period in Northeast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9): 1069-1078.
|
[1] | 房艳刚, 刘建志. 东北地区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241-2255. |
[2] | 刘艳军,于会胜,刘德刚,祝丽媛. 东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变的空间分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18, 73(5): 818-831. |
[3] | 初征, 郭建平, 赵俊芳.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7, 72(7): 1248-1260. |
[4] | 刘永林, 延军平, 岑敏仪. 中国降水非均匀性综合评价[J]. 地理学报, 2015, 70(3): 392-406. |
[5] | 李士成, 何凡能, 张学珍. 中国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4, 69(3): 312-322. |
[6] | 杨玮, 何金海, 王盘兴, 王传辉. 近42 年来青藏高原年内降水时空不均匀性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3): 376-384. |
[7] | 邓祥征; 姜群鸥; 战金艳; 何书金; 林英志. 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覆被变化的原因与趋势[J]. 地理学报, 2010, 65(2): 224-234. |
[8] | 蔡佳熙,管兆勇,高庆九,林昕,钱代丽. 近50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 与东半球环流异常[J]. 地理学报, 2009, 64(3): 289-302. |
[9] | 刘艳军, 李诚固.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 地理学报, 2009, 64(2): 153-166. |
[10] |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 63(6): 574-586. |
[11] | 石忆邵, 张雪伍. 中国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的集中化与专业化空间态势[J]. 地理学报, 2008, 63(4): 386-394. |
[12] | 修春亮,赵映慧,宋伟.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铁路运输的空间极化[J].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97-1107. |
[13] | 王士君, 宋飏.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J]. 地理学报, 2006, 61(6): 874-584. |
[14] | 姜爱军, 杜银, 谢志清, 丁裕国. 中国强降水过程时空集中度气候趋势[J]. 地理学报, 2005, 60(6): 1007-1014. |
[15] | 张平宇, 马延吉, 刘文新, 陈群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J]. 地理学报, 2004, 59(7s): 109-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