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华凯,程和琴,郑树伟.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岸冲刷地貌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63-1373. |
[2] |
严鑫,孙昭华,谢翠松,夏军强. 基于经验模型的长江口南支上段压咸临界流量[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35-947. |
[3] |
李一鸣,张国安,游博文,李占海. 长江河口河槽近期沉积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78-190. |
[4] |
张云峰, 张振克, 任航, 高磊, 丁海燕. 近百年来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物质来源及定量估算[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105-2116. |
[5] |
宋城城, 王军. 近3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与受控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11): 1683-1696. |
[6] |
章伟艳, 张霄宇, 金海燕, 冯旭文, 姚旭莹, 高为利, 张富元, 高爱根. 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及物源分析[J]. 地理学报, 2013, 68(5): 640-650. |
[7] |
刘红, 何青, 王亚, 陈吉余.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69-1281. |
[8] |
刘红, 何青, Gert Jan Weltje, 陈吉余. 长江入海泥沙的交换和输移过程——兼论泥质区的“泥库”效应[J]. 地理学报, 2011, 66(3): 291-304. |
[9] |
欧冬妮, 刘敏, 许世远, 程书波, 侯立军, 王丽丽. 基于多参数指标的长江口滨岸多环芳烃来源辨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5): 535-543. |
[10] |
高建华, 汪亚平, 潘少明, 张瑞, 李军, 白风龙.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J]. 地理学报, 2007, 62(9): 981-991. |
[11] |
陈庆强, 周菊珍, 孟翊, 顾靖华, 胡克林.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J]. 地理学报, 2007, 62(1): 72-80. |
[12] |
刘红, 何青, 孟翊, 王元叶, 唐建华.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J]. 地理学报, 2007, 62(1): 81-92. |
[13] |
王军,陈振楼,王东启,许世远,毕春娟,刘杰. 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量算[J]. 地理学报, 2006, 61(7): 729-740. |
[14] |
汪亚平, 潘少明, H.V.Wang, 高建华, 杨旸, 王爱军, 李占海, 吴中. 长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观测与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1): 35-46. |
[15] |
陈振楼, 王东启, 许世远, 张兴正, 刘杰.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J]. 地理学报, 2005, 60(2): 328-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