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军, 胡军, 尼玛吉, 次旺顿珠. 1981-2017年西藏“一江两河”流域5 cm地温及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21-1834. |
[2] |
汪洋,王力力,祁鹏卫,刘志海.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识别的主导因素与空间稳定性约束机理[J]. 地理学报, 2019, 74(1): 44-62. |
[3] |
樊咏阳, 张为, 韩剑桥, 余梦清. 三峡水库下游弯曲河型演变规律调整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3): 420-431. |
[4] |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J]. 地理学报, 2015, 70(4): 551-566. |
[5] |
杜鸿, 夏军, 曾思栋, 佘敦先, 张永勇, 严子奇. 淮河流域极端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统计模拟[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98-409. |
[6] |
季荣耀, 陆永军, 左利钦. 渤海湾曹妃甸深槽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3): 348-355. |
[7] |
姚莉1, 赵声蓉1, 赵翠光1, 周兵2, 张静3, 薛峰1. 我国中东部逐时雨强时空分布及重现期的估算[J]. 地理学报, 2010, 65(3): 293-300. |
[8] |
王根绪,刘进其,陈玲. 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J]. 地理学报, 2006, 61(4): 339-348. |
[9] |
宋吉涛, 方创琳,宋敦江.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12): 1311-1325. |
[10] |
戴全厚, 刘国彬, 刘明义, 王跃邦. 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为例[J]. 地理学报, 2005, 60(2): 209-218. |
[11] |
许炯心. 基于对Leopold-Wolman关系修正的河床河型判别[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62-467. |
[12] |
许炯心. 宽变幅水沙两相流的冲淤双临界现象及其地貌学意义[J]. 地理学报, 2001, 56(4): 486-493. |
[13] |
师长兴, 章典. 中国黄土分布区多沙曲流发育规律[J]. 地理学报, 2000, 55(2): 228-234. |
[14] |
虞志英, 樊社军, 金缪. 江苏北部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稳定性和深水港建设[J]. 地理学报, 1998, 53(s1): 158-166. |
[15] |
秦大河, 李培基. 气候不稳定性的重要发现——对国外冰芯研究进展的综述[J]. 地理学报, 1997, 52(5): 470-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