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5, Vol. 40 ›› Issue (4): 293-306.doi: 10.11821/xb198504001
• 论文 • 下一篇
林承坤
出版日期:
1985-10-15
发布日期:
1985-10-15
Lin Chengkun
Online:
1985-10-15
Published:
1985-10-15
摘要: 黄陵背斜位于长江三峡东部,面积为5850km2。本区除香溪有悬沙测验资料外,其它河流与溪沟都没有泥沙测验资料。为了解本区产沙特性与计算区域的产沙量:首先,根据本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将本区划分为若干个产沙区;
林承坤. 长江三峡黄陵背斜区产沙特性与数量计算[J]. 地理学报, 1985, 40(4): 293-306.
Lin Chengku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QUANTITY OF SEDIMENT YIELD ON THE HUANGLING AMTICLINAL REGION IN THE YANGTZE GORG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5, 40(4): 293-306.
[1]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58-570. |
[2] | 曹晓娟, 谢林妤, 张风宝, 杨明义, 李占斌. 沙层特性对沙盖黄土坡面产流产沙变化贡献的定量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62-974. |
[3] | 朱玲玲,许全喜,鄢丽丽. 三峡水库不同类型支流河口泥沙淤积成因及趋势[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31-145. |
[4] | 魏学利,陈宁生. 官坝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四川邛海的泥沙淤积效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1): 81-91. |
[5] | 杨云平, 张明进, 李义天, 张为, 由星莹, 朱玲玲, 王冬. 长江三峡水坝下游河道悬沙恢复和床沙补给机制[J]. 地理学报, 2016, 71(7): 1241-1254. |
[6] | 江丰, 齐述华, 廖富强, 张秀秀, 王点, 朱静瑄, 熊梦雅. 2001-2010年鄱阳湖采砂规模及其水文泥沙效应[J]. 地理学报, 2015, 70(5): 837-845. |
[7] | 郭磊城, 何青, Dano ROELVINK, Zhengbing WANG, Mick VAN DER WEGEN. 河口海岸中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系统模拟研究与进展[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182-1196. |
[8] | 刘红, 何青, 王亚, 陈吉余.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69-1281. |
[9] | 许炯心. 黄河干流龙门至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的研究[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15-530. |
[10] | 李景保, 尹辉, 卢承志, 毛德华, 周和平. 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J]. 地理学报, 2008, 63(5): 514-523. |
[11] | 傅开道, 何大明, 陈武, 叶长青, 李运刚. 电站建设对澜沧江—湄公河 泥沙年内分配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1): 14-21. |
[12] | 李明, 杨世伦, 李鹏, 刘哲, 戴仕宝, 郜昂, 张经. 长江来沙锐减与海岸滩涂资源的危机[J]. 地理学报, 2006, 61(3): 282-288. |
[13] | 李国胜, 王海龙, 董超. 黄河入海泥沙输运及沉积过程的数值模拟[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07-716. |
[14] | 李景保, 王克林, 秦建新, 肖洪, 巢礼义. 洞庭湖年径流泥沙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J]. 地理学报, 2005, 60(3): 503-510. |
[15] | 许炯心. 长江宜昌-武汉河段泥沙年冲淤量对水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5, 60(2): 337-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