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时期。这一萌芽,是以张相文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为标志的。
曹婉如. 张相文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纪念张相文逝世五十周年[J]. 地理学报, 1983, 38(3): 309-314.
[1] | 陈发虎, 吴绍洪, 崔鹏, 蔡运龙, 张镱锂, 尹云鹤, 刘国彬, 欧阳竹, 马巍, 杨林生, 吴铎, 雷加强, 张国友, 邹学勇, 陈晓清, 谈明洪, 王训明, 包安明, 程维新, 党小虎, 韦炳干, 王国梁, 王五一, 张兴权, 刘晓晨, 李生宇.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799-1830. |
[2] | 刘昌明, 郑度, 崔鹏, 葛全胜, 刘纪远, 吴绍洪, 汤秋鸿, 宋献方, 杨林生. 自然地理学创新发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547-2569. |
[3] | 张国友, 黄剑, 朱竑, 何沛东. 中国地理学会与《地理学报》的发展[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197-2208. |
[4] | 徐志伟,鹿化煜. 自然地理学发展迎来新时代——从“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J]. 地理学报, 2018, 73(1): 192-196. |
[5] | 李双成, 蒙吉军, 彭建. 北京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贡献[J]. 地理学报, 2017, 72(11): 1937-1951. |
[6] | 张雷. 罗士培与中国地理学[J].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686-1693. |
[7] | 刘闯, 洪诗荣, 林永信. 中华地理一奇峰——追忆百年林超视频内容与制作[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98-103. |
[8] | 李容全, 邱维理. 周廷儒院士的自然地理学思想与成就[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281-1291. |
[9] | 韩光辉, 魏丹, 何文林. 《金史·地理志》城市行政建制疏漏及补正研究[J]. 地理学报, 2012, 67(10): 1362-1374. |
[10] | 许学工,李双成,蔡运龙.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J]. 地理学报, 2009, 64(9): 1027-1038. |
[11] | 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363-1374. |
[12] | 张雷. 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J].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64-1174. |
[13] | 陆大道. 向100年来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的地理学家致敬[J].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55-1163. |
[14] | 范今朝. 地理学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方向——评《区域管理与发展》[J]. 地理学报, 2001, 56(1): 114-114. |
[15] | 王铮. 地理学理论建设的一次重要努力——评《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J]. 地理学报, 2001, 56(1): 11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