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9年7月30日至8月15日我们曾在秦岭主峰太白山(最高点八仙点海拔3767米)南北两面不同高度的坡地、谷地和山顶设置了九个测点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小气候观测,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傅抱璞, 虞静明, 李兆元. 秦岭太白山夏季的小气候特点[J]. 地理学报, 1982, 37(1): 88-97.
Fu Baopu, Yu Jingming, Li Zhaoyua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 37(1): 88-97.
[1] | 姚永慧, 张俊瑶, 索南东主. 南北过渡带1∶5万植被类型图遥感制图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620-630. |
[2] | 潘汉雄,朱国锋,张昱,郭慧文,雍磊磊,万巧卓,马惠莹,李森. 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17-130. |
[3] | 翟丹平, 白红英, 秦进, 邓晨晖, 刘荣娟, 何红. 秦岭太白山气温直减率时空差异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16, 71(9): 1587-1595. |
[4] | 刘雪梅, 张明军, 王圣杰, 王杰, 赵培培, 周盼盼. 2008-2014年祁连山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6, 71(5): 754-767. |
[5] | 刘闯, 石瑞香, 吕婷婷, 陈文波, 周翔, 王正兴. 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山地高度分类数据集内容与成果[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20-24. |
[6] | 庞奖励, 黄春长, 周亚利, 查小春, 王朝建. 汉江上游谷地全新世风成黄土及其成壤改造特征[J]. 地理学报, 2011, 66(11): 1562-1573. |
[7] | 姚莉1, 赵声蓉1, 赵翠光1, 周兵2, 张静3, 薛峰1. 我国中东部逐时雨强时空分布及重现期的估算[J]. 地理学报, 2010, 65(3): 293-300. |
[8] | 安文玲,刘晓宏,陈拓,徐国保,侯书贵,孙维贞. 云南丽江树轮δ18O记录的大气环流变化信息[J]. 地理学报, 2009, 64(9): 1103-1112. |
[9] |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 地理学报, 2009, 64(9): 1113-1125. |
[10] | 杜军,翁海卿,袁雷,马鹏飞,拉巴. 近40 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81-591. |
[11] | 张玲,方精云. 太白山土壤种子库储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J]. 地理学报, 2004, 59(6): 880-888. |
[12] | 许朝斋, 林之光, 汪奕琮 . 贺兰山区气候若干问题 [J]. 地理学报, 1993, 48(2): 171-176. |
[13] | 傅抱璞 . 地形和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J]. 地理学报, 1992, 47(4): 302-314. |
[14] | 张富国, 姚华栋, 张华林, 陈松 . 北京城区的降水与湿度分析 [J]. 地理学报, 1992, 47(2): 174-180. |
[15] | 李占清, 翁笃鸣. 一个计算山地地形参数的计算机模式[J]. 地理学报, 1987, 42(3): 269-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