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7): 687-696.doi: 10.11821/xb200607002
杨续超1,2, 张镱锂1,3, 张玮1,2, 阎宇平4, 王兆锋1,2, 丁明军1,2, 除多5
收稿日期:
2006-02-16
修回日期:
2006-03-23
出版日期:
2006-07-25
发布日期:
2006-07-25
通讯作者:
张镱锂, 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E-mail: zhangyl@igsnrr.ac.cn
作者简介:
杨续超 (1980-), 男, 河南信阳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地覆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5CB422006);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CCSF2005-2-QH3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KZCX3-SW-339)
YANG Xuchao1,2, ZHANG Yili1,3, ZHANG Wei1,2, YAN Yuping4, WANG Zhaofeng1,2, DING Mingjun1,2, CHU Duo5
Received:
2006-02-16
Revised:
2006-03-23
Online:
2006-07-25
Published:
2006-07-25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5CB422006;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No.CCSF2005-2-QH38;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AS, No.KZCX3-SW-339
摘要:
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中国境内5个气象站1971~2004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气候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低通滤波、累积距平等方法对珠峰地区近34年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1971~2004年珠峰地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海拔最高的定日站增幅最高,且以冬半年非生长季气温增长更为显著;(2) 近34年珠峰地区的变暖要明显早于中国及全球,且升温幅度更大;(3) 珠峰南、北翼降水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北翼4站降水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是总体显著性水平不高,而珠峰南翼的聂拉木降水以减少趋势为主,从90年代初开始降水以较大幅度减少;(4) 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珠峰高海拔地区是中国同期升温最显著的区域。设立在海拔5032 m珠峰大本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人值守实时自动气象站将会在全球变化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续超,张镱锂,张玮, 阎宇平, 王兆锋,丁明军, 除多. 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4年来气候变化[J]. 地理学报, 2006, 61(7): 687-696.
YANG Xuchao, ZHANG Yili, ZHANG Wei, YAN Yuping, WANG Zhaofeng, DING Mingjun, CHU Duo. Climate Chang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34 Yea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7): 687-696.
|
[1] | 李哲, 丁永建, 陈艾姣, 张智华, 张世强. 1960—2019年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中的Hiatus现象及特征[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845-1859. |
[2] | 温庆志, 孙鹏, 张强, 姚蕊. 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构建及中国未来干旱时空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65-1482. |
[3] | 金凯, 王飞,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61-974. |
[4] | 李双双, 汪成博, 延军平, 刘宪锋. 面向事件过程的秦岭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89-1007. |
[5] | 田晶, 郭生练, 刘德地, 陈启会, 王强, 尹家波, 吴旭树, 何绍坤.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径流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07-2318. |
[6] | 王芳, 张晋韬. 《巴黎协定》排放情景下中亚地区降水变化响应[J]. 地理学报, 2020, 75(1): 25-40. |
[7] | 何丽烨, 程善俊, 马宁, 郭军.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关键区季内演变及其环流配置的定量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41-52. |
[8] | 范科科,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余慧倩, 朱秀迪, 申泽西. 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 82-97. |
[9] | 萧凌波, 闫军辉. 基于地方志的1736-1911年华北秋粮丰歉指数序列重建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77-1788. |
[10] | 刘晓琼, 吴泽洲, 刘彦随, 赵新正, 芮旸, 张健. 1960-2015年青海三江源地区降水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03-1820. |
[11] | 李双双, 延军平, 武亚群, 汪成博. 秦岭—淮河南北供暖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66-1877. |
[12] | 佟彪, 党安荣, 许剑. 300 BC-1900 AD无定河流域城镇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508-1524. |
[13] | 曾岁康,雍斌. 全球降水计划IMERG和GSMaP反演降水在四川地区的精度评估[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05-1318. |
[14] | 刘娟,姚晓军,刘时银,郭万钦,许君利. 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33-1344. |
[15] | 陆福志,鹿化煜. 秦岭—大巴山高分辨率气温和降水格点数据集的建立及其对区域气候的指示[J]. 地理学报, 2019, 74(5): 875-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