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5, Vol. 60 ›› Issue (3): 519-525.doi: 10.11821/xb200503019
• 泥沙研究 • 上一篇
甘枝茂, 岳大鹏, 甘锐, 查小春
收稿日期:
2004-02-26
修回日期:
2005-02-01
出版日期:
2005-05-25
发布日期:
2005-05-25
作者简介:
甘枝茂 (1938-), 男, 陕西华县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地貌与土壤侵蚀、资源与环境的教学、科研工作。E-mail:ganzmyx@sina.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联合研究基金项目 (50279019)
GAN Zhimao, YUE Dapeng, GAN Rui, ZHA Xiaochun
Received:
2004-02-26
Revised:
2005-02-01
Online:
2005-05-25
Published:
2005-05-25
Supported by:
Combined research fund item between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the Yellow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Committee of China's Water Conservancy Ministry, No.50279019
摘要: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 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 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 其中延安最大, 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 分别为0.293、0.272。同时, 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 分别为0.39、0.377, 户间空地较小, 为0.277;②径流平均含沙量以户间空地最大 (52.54 g/l), 次为户间道路 (41.42 g/l), 而院落径流含沙量较小 (17.78 g/l);③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5434.3 t/km2, 已达强度级侵蚀, 其中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侵蚀较大, 分别为7348 t/km2、6873 t/km2, 庭院相对较小, 为2081.7 t/km2;④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变化, 受人为影响更加突出。说明黄土高原乡村聚落土壤侵蚀较严重, 并且具有特殊性, 不可忽视, 应加强研究和防治。
甘枝茂, 岳大鹏, 甘锐, 查小春.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水蚀观测分析[J]. 地理学报, 2005, 60(3): 519-525.
GAN Zhimao, YUE Dapeng, GAN Rui, ZHA Xiaochun. Field Survey on Water Eros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Loess Hilly-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3): 519-525.
|
[1] | 刘晓燕, 刘昌明, 党素珍. 黄土丘陵区雨强对水流含沙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23-1732. |
[2] | 刘文超, 刘纪远, 匡文慧.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护效应的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35-1852. |
[3] | 刘立程, 刘春芳, 王川, 李鹏杰. 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921-1937. |
[4] | 杨忍.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59-1871. |
[5] |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张楠.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4): 531-540. |
[6] | 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曾山山, 肖路遥.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59-1472. |
[7] |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 地理学报, 2012, 67(4): 516-525. |
[8] | 席建超, 赵美风, 葛全胜.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707-1717. |
[9] | 李勉, 姚文艺, 陈江南, 丁文峰, 杨剑锋, 李莉, 杨春霞. 坡面草被覆盖对坡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25-732. |
[10] | 徐勇,田均良,沈洪泉,刘普灵. 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04, 59(4): 621-628. |
[11] | 查小春,唐克丽. 黄土丘陵林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质变化[J]. 地理学报, 2003, 58(3): 464-469. |
[12] |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 空间变异[J]. 地理学报, 2002, 57(5): 587-594. |
[13] | 刘彦随,Jay Gao.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02, 57(4): 443-450. |
[14] | 徐勇, Roy C.Sidle.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J]. 地理学报, 2001, 56(6): 657-666. |
[15] | 王军, 傅伯杰.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0, 55(1): 8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