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5, Vol. 60 ›› Issue (3): 467-478.doi: 10.11821/xb200503013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收稿日期:
2005-02-23
修回日期:
2005-04-11
出版日期:
2005-05-25
发布日期:
2005-05-25
作者简介:
杨建平 (1973-), 女, 博士生, 山西方山人, 主要从事寒区水文与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E-mail: jianping@ns.lzb.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301010; 40401012; 40371026); 中科院寒旱所创新课题 (KZCX2004112)资助
YANG Jianping, DING Yongjian, CHEN Rensheng
Received:
2005-02-23
Revised:
2005-04-11
Online:
2005-05-25
Published:
2005-05-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301010; No.40401012; No.40371026;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AREERI, CAS, No.KZCX2004112
摘要:
使用8 km分辨率Pathdfinder NOAA-AVHRR/NDVI时间序列数据, 对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源区1982~2001年地表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在典型区NDVI与气温、降水量和浅层地温单相关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在不考虑地温作用和考虑地温作用两种条件下, 构建了NDVI与气温、降水量和浅层地温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近20年来江河源区的植被覆盖总体上保持原状, 局部继续退化。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周边及其北东部地区、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多曲源头地区、长江源区的曲麻莱和治多一带、托托河沿至伍道梁之间的青藏公路两侧一定范围、格拉丹冬局部地区年NDVI减少显著, 幅度在0%~20%之间, 植被退化严重。江河源区年NDVI的变化, 即植被覆盖状况的好坏主要受温度, 尤其是40 cm附近地温的影响, NDVI对40 cm的地温变化极为敏感。在江河源多年冻土区, 冻土冻融过程不仅与地温变化息息相关, 而且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多少, 冻土的退化将会直接影响该区植被的生长。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的NDVI记录[J]. 地理学报, 2005, 60(3): 467-478.
YANG Jianping, DING Yongjian, CHEN Rensheng. NDVI Reflection of Alpine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3): 467-478.
|
[1] | 齐贵增, 白红英, 赵婷, 孟清, 张善红. 秦岭陕西段南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及空间差异[J]. 地理学报, 2021, 76(1): 44-56. |
[2] | 金凯, 王飞, 韩剑桥, 史尚渝, 丁文斌.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5): 961-974. |
[3] | 周玉科.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生产力控制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53-67. |
[4] | 彭文甫, 张冬梅, 罗艳玫, 陶帅, 徐新良. 自然因子对四川植被NDVI变化的地理探测[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58-1776. |
[5] | 高江波, 焦珂伟, 吴绍洪. 1982-2013年中国植被NDVI空间异质性的气候影响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3): 534-543. |
[6] | 唐见,曹慧群,陈进. 生态保护工程和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变化的影响量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1): 76-86. |
[7] | 祁苗苗,姚晓军,李晓锋,安丽娜,宫鹏,高永鹏,刘娟. 2000-2016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5): 932-944. |
[8] | 高海东, 庞国伟, 李占斌, 程圣东.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63-874. |
[9] | 孔冬冬, 张强, 黄文琳, 顾西辉. 1982-2013年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J]. 地理学报, 2017, 72(1): 39-52. |
[10] | 龙岳红, 秦建新, 贺新光, 杨准. 洞庭湖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的小波多分辨率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9): 1491-1502. |
[11] | 丁明军, 陈倩, 辛良杰, 李兰晖, 李秀彬. 1999-2013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演变格局[J]. 地理学报, 2015, 70(7): 1080-1090. |
[12] | 李仕冀, 李秀彬, 谈明洪. 乡村人口迁出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覆被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622-1631. |
[13] | 张学珍, 戴君虎, 葛全胜. 1982-2006 年中国东部春季植被变化的区域差异[J]. 地理学报, 2012, 67(1): 53-61. |
[14] | 李正国, 唐华俊, 杨鹏, 周清波, 吴文斌, 邹金秋, 张莉, 张小飞. 东北三省耕地物候期对热量资源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1, 66(7): 928-939. |
[15] | 莫兴国, 刘苏峡, 林忠辉, 邱建秀. 华北平原蒸散和GPP格局及其对气候波动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1, 66(5): 589-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