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5, Vol. 60 ›› Issue (4): 587-596.doi: 10.11821/xb200504007
陆玉麒, 董平
收稿日期:
2004-12-05
修回日期:
2005-03-25
出版日期:
2005-07-25
发布日期:
2005-07-25
作者简介:
陆玉麒 (1963-),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luyuqi@263.net; luyuqi@njn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131010; 40371044)
LU Yuqi, DONG Ping
Received:
2004-12-05
Revised:
2005-03-25
Online:
2005-07-25
Published:
2005-07-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131010; No.40371044
摘要: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该地区虽然水网密布,水系发达,并有太湖等大小湖泊存在,但并不影响中心地结构在该区域的形成,其形成机理是地形平坦、水系呈规则的圩田塘埔系统,及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该中心地结构的中心城市是苏州,而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几何中心;另一方面,不同等级中心地的间距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应性。据此,根据太湖流域中心地的形成过程,可以给出以下的中心地结构的形成路径:区域几何中心决定最高等级中心地的区位;区域面积决定一级中心地与二级中心地之间及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高等级中心地之间的间距决定以后,余下的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即可同时决定。由此,太湖流域中心地结构的形成体现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中心地形成过程与类型。这一形成过程具有一般性,即对任何一个中心地而言,都有一个自低等级中心地向高等级中心地的转化、升级过程,但对整个区域而言,却是高等级中心地首先形成,然后才是以此为中心各级不同等级中心地的相继形成,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地等级体系。其研究结论丰富与完善了中心地学说。
陆玉麒, 董平.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J]. 地理学报, 2005, 60(4): 587-596.
LU Yuqi, DONG Ping. Central Place System of Taihu Basi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4): 587-596.
|
[1] | 苏伟忠,汝静静,杨桂山. 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探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48-961. |
[2] | 吴雷,许有鹏,徐羽,袁甲,项捷,徐兴,徐勇. 平原水网地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水系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8, 73(1): 104-114. |
[3] | 王跃峰, 许有鹏, 张倩玉, 李广, 雷超桂, 杨柳, 韩龙飞, 邓晓军. 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6, 71(3): 448-458. |
[4] | 苏勤, 钱树伟. 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8): 1137-1148. |
[5] | 汪德根, 王金莲, 陈田, 章鋆. 乡村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模型及机理——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苏州乡村旅游地比较[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413-1426. |
[6] |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金志丰. 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J]. 地理学报, 2010, 65(2): 153-163. |
[7] | 马晓冬,朱传耿,马荣华, 蒲英霞. 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4): 405-416. |
[8] | 陈雯,孙伟,段学军,陈江龙.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J]. 地理学报, 2006, 61(8): 839-846. |
[9] | 王跃, 陈亚莉. null[J]. 地理学报, 2005, 60(2): 229-236. |
[10] | 李恒鹏,刘晓玫,黄文钰.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01-408. |
[11] | 高俊峰, 闻余华.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2, 57(2): 194-200. |
[12] | 黄涛珍, 袁汝华. 气候异常对太湖流域水资源及社会经济影响的对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s1): 143-149. |
[13] | 马蔚纯, 张超. 基于GIS的水质数值模拟——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J]. 地理学报, 1998, 53(s1): 67-75. |
[14] | 陈家其. 从太湖流域旱涝史料看历史气候信息处理[J]. 地理学报, 1987, 42(3): 231-242. |
[15] | 马湘泳, 沈小英, 张立生, 刘菲, 王守芬. 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几个关键问题[J]. 地理学报, 1984, 39(1): 5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