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5): 537-548.doi: 10.11821/xb200605010
吴超羽1, 任杰1, 包芸1,2, 史合印1, 雷亚平1, 何志刚1, 唐兆民1
收稿日期:
2005-10-26
修回日期:
2006-03-18
出版日期:
2006-05-25
发布日期:
2006-05-25
作者简介:
吴超羽 (1944-), 男, 广东开平人, 教授。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带的“动力-沉积-地貌”研究。E-mail: eepeios@zs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331007; 40176026; 40406016); 985项目 (105203200400006) 资助
WU Chaoyu1, REN Jie1, BAO Yun1,2, SHI Heyin1, LEI Yaping1, HE Zhigang1, TANG Zhaomin1
Received:
2005-10-26
Revised:
2006-03-18
Online:
2006-05-25
Published:
2006-05-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331007; No.40176026; No.40406016: The Project of 985, No.105203200400006
摘要: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 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 “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 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 (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吴超羽, 任杰, 包芸, 史合印, 雷亚平, 何志刚, 唐兆民.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J]. 地理学报, 2006, 61(5): 537-548.
WU Chaoyu, REN Jie, BAO Yun, SHI Heyin, LEI Yaping, HE Zhigang, TANG Zhaomi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Gate’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5): 537-548.
|
[1] | 陈雯,王珏,孙伟. 基于成本—收益的长三角地方政府的区域合作行为机制案例分析[J]. 地理学报, 2019, 74(2): 312-322. |
[2] | 何磊,叶思源,袁红明,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时空范围的再认识[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46-161. |
[3] | 杜志威, 李郇. 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的增长与收缩新现象[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00-1811. |
[4] | 康蕾, 马丽, 刘毅. 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增水的耕地损失预测[J]. 地理学报, 2015, 70(9): 1375-1389. |
[5] | 程佳佳, 王成金. 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及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15, 70(8): 1256-1270. |
[6] | 姚俊, 施野, 张国安. 近50年来长江河口分汊型河槽水体和泥沙容量的变化过程[J]. 地理学报, 2015, 70(5): 828-836. |
[7] | 葛莹, 蒲英霞, 赵慧慧, 李云婷. 基于边际K函数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经济空间划分[J]. 地理学报, 2015, 70(4): 528-538. |
[8] | 夏非, 张永战, 王瑞发, 张振克, 彭修强.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J]. 地理学报, 2015, 70(1): 29-48. |
[9] | 刘小喜, 陈沈良, 蒋超, 胡进, 张林.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J]. 地理学报, 2014, 69(5): 607-618. |
[10] | 吴创收, 杨世伦, 黄世昌, 王珊珊. 1954-2011年间珠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多尺度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3): 422-432. |
[11] | 杨云平, 张明进, 邓金运, 李义天, 樊咏阳. 长江口悬沙浓度变化的同步性和差异性[J]. 地理学报, 2014, 69(11): 1615-1627. |
[12] | 宋城城, 王军. 近3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与受控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11): 1683-1696. |
[13]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14] | 杨云平, 李义天, 孙昭华, 樊咏阳.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变化趋势及成因[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240-1250. |
[15] | 郭磊城, 何青, Dano ROELVINK, Zhengbing WANG, Mick VAN DER WEGEN. 河口海岸中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系统模拟研究与进展[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182-1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