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6, Vol. 61 ›› Issue (9): 899-910.doi: 10.11821/xb200609001
• 青藏高原气候环境 • 下一篇
张文纲,李述训,吴通华,庞强强
收稿日期:
2006-04-17
修回日期:
2006-07-10
出版日期:
2006-09-25
发布日期:
2006-09-25
作者简介:
张文纲 (1977-), 男, 博士, 主要从事多年冻土与气候关系研究. E-mail: zhangwg@lzb.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471026); 国家基金委"西部重大计划"面上项目 (9030200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220014-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2005CB422003)
ZHANG Wengang,LI Shuxun,WU Tonghua,PANG Qiangqiang
Received:
2006-04-17
Revised:
2006-07-10
Online:
2006-09-25
Published:
2006-09-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471026; National Fund for "Western Major Plan" Broadly Item, No.90302006;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AS, No.220014-03;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973 Program), No.2005CB422003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区域的99个气象站1960~2000年地表温度和气温资料,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气温差6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青藏高原冷、暖季和年均的地气温差空间分布前三个载荷向量场大致可表现三种分布型:西北-东南反向变化型、地形海拔反映型、冻土分布反映型;载荷所对应的时间演变型: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型、基本平稳型和具有极小值的下凹抛物线型。高原地气温差的周期振荡在不同区域的显著性不同,普遍出现的是2年左右的周期。依据温差冷季第三主分量载荷的空间分布型,可将高原划分为两大区,即多年冻土影响气温区和季节冻土影响气温区。
张文纲,李述训,吴通华,庞强强.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6, 61(9): 899-910.
ZHANG Wengang,LI Shuxun,WU Tonghua,PANG Qiangqiang. Change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nd and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9): 899-910.
|
[1] | 黄海, 田尤, 刘建康, 张佳佳, 杨东旭, 杨顺. 藏东地区斜坡土壤冻融侵蚀力学机制及敏感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21, 76(1): 87-100. |
[2] | 史娜娜, 韩煜, 王琦, 汉瑞英, 高晓奇, 赵志平, 刘高慧, 肖能文. 新疆南部地区风沙扩散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J]. 地理学报, 2021, 76(1): 73-86. |
[3] | 封志明, 李文君, 李鹏, 肖池伟. 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59-1372. |
[4] | 孙思奥, 王晶, 戚伟. 青藏高原地区城乡虚拟水贸易格局与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46-1358. |
[5] | 梁馨月, 徐梦珍, 吕立群, 崔一飞, 张风宝. 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73-1385. |
[6] | 冯雨雪, 李广东. 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86-1405. |
[7] | 许珺, 徐阳, 胡蕾, 王振波.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时空模式[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06-1417. |
[8] | 王楠, 王会蒙, 杜云艳, 易嘉伟, 刘张, 涂文娜. 青藏高原人口流入流出时空模式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18-1431. |
[9] | 戚伟, 刘盛和, 周亮.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J]. 地理学报, 2020, 75(2): 255-267. |
[10] | 熊鹰, 章芳. 基于多源数据的长沙市人居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443-2458. |
[11] | 范科科,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余慧倩, 朱秀迪, 申泽西. 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1): 82-97. |
[12] | 高星, 康世昌, 刘青松, 陈鹏飞, 段宗奇. 1899—2011年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沉积物磁性矿物的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2020, 75(1): 68-81. |
[13] | 郭超,蒙红卫,马玉贞,李丹丹,胡彩莉,刘杰瑞,雒聪文,王凯. 藏南羊卓雍错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345-1362. |
[14] | 李青圃,张正栋,万露文,杨传训,张杰,叶晨,陈裕婵.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宁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420-1437. |
[15] | 吴宜进,赵行双,奚悦,刘慧,李畅. 基于MODIS的2006-2016年西藏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438-1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