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7, Vol. 62 ›› Issue (9): 981-991.doi: 10.11821/xb200709009
高建华1, 汪亚平1, 潘少明1, 张瑞1, 李军2, 白风龙1
收稿日期:
2007-06-09
修回日期:
2007-08-10
出版日期:
2007-09-25
发布日期:
2007-09-25
作者简介:
高建华(1973-), 副教授, 主要从事海岸海洋科学的研究。E-mail: jhgao@nj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506022; No.40506013) 资助项 目
GAO Jianhua1, WANG Yaping1, PAN Shaoming1, ZHANG Rui1, LI Jun2, BAI Fenglong1
Received:
2007-06-09
Revised:
2007-08-10
Online:
2007-09-25
Published:
2007-09-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2002CB41240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506022; No.40506013
摘要:
通过分析长江口外海域不同区域有机碳和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了底部沉 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二者对长江口外海域底部沉积物中有机 物来源的指示意义。运用质量混合模型,计算了长江输入的陆源有机物的贡献及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TOC 和TN 的分布和东海陆架的环流体系有着密切关系, 与环流的分布相对应,如果大致沿31oN 和123oE 作为分界线, 整个研究区的TOC 和TN 的分布可划分为4 个具有不同分布特征的区域。TOC、TN、δ13C 和δ15N 分别与沉积物的平均粒 径呈线性相关关系,因此,粒度效应是控制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和稳定同位素 碳、氮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区内的C/N 比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有机物的来源信息,但δ15N 表现出了与C/N 和δ13C 不同的区域分布和变化特征。陆源有机物来源比重较高的区域与 长江口外海域赤潮突发频率最高的地区相对应。长江口附近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物来源最高, 超过了50%,且等值线呈舌状向东北方向凸出,表明了长江冲淡水的影响。陆源颗粒态有机物沉海底后,要不断经历早期成岩作用和生物作用,因此在在相同地点,陆源有机物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贡献,要明显小于对悬浮颗粒态有机物的贡献。
高建华, 汪亚平, 潘少明, 张瑞, 李军, 白风龙.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J]. 地理学报, 2007, 62(9): 981-991.
GAO Jianhua, WANG Yaping, PAN Shaoming, ZHANG Rui, LI Jun, BAI Fenglong.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abed Sediment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9): 981-991.
|
[1]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58-570. |
[2] | 路路, 戴尔阜, 程千钉, 邬真真. 基于水环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体氮素归趋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878-1889. |
[3] | 姚振兴, 陈庆强, 杨钦川.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崇明岛东部盐沼发育对长江入海泥沙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19, 74(3): 572-585. |
[4] | 徐丽, 于贵瑞, 何念鹏. 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150-2167. |
[5] | 戴尔阜, 翟瑞雪, 葛全胜, 吴秀芹. 1980s-2010s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 2014, 69(11): 1651-1660. |
[6] | 徐国策, 李占斌, 李鹏, 黄萍萍, 龙菲菲. 丹江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总氮的空间分布[J]. 地理学报, 2012, 67(11): 1547-1555. |
[7] | 杨玉海; 陈亚宁; 李卫红; 陈亚鹏. 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下土壤有机碳分布[J]. 地理学报, 2010, 65(5): 605-612. |
[8] | 王建林1, 欧阳华2, 王忠红1, 常天军1, 李鹏1, 沈振西2, 钟志明2.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9, 64(7): 771-781. |
[9] | 杨玉盛, 谢锦升, 盛浩, 陈光水, 李旭.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 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质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23-1131. |
[10] | 陈庆强, 周菊珍, 孟翊, 顾靖华, 胡克林.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J]. 地理学报, 2007, 62(1): 72-80. |
[11] |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孙彦敏,易惟熙,李英年.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6, 61(7): 720-728. |
[12] | 王军,陈振楼,王东启,许世远,毕春娟,刘杰. 长江口滨岸湿地无机氮界面交换通量量算[J]. 地理学报, 2006, 61(7): 729-740. |
[13] | 陈振楼, 王东启, 许世远, 张兴正, 刘杰.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J]. 地理学报, 2005, 60(2): 328-336. |
[14] |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蒋海燕,余婕,GardnerWayneS. 长江口潮滩有机质来源的C、N稳定同位素示踪[J]. 地理学报, 2004, 59(6): 918-926. |
[15] | 王琳,欧阳华,周才平,张锋,白军红,彭奎. 贡嘎山东坡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4, 59(6): 1012-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