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8, Vol. 63 ›› Issue (10): 1085-1096.doi: 10.11821/xb200810008
刘望保1, 闫小培2, 方远平3, 曹小曙2
收稿日期:
2008-01-16
修回日期:
2008-06-16
出版日期:
2008-10-25
发布日期:
2008-10-25
通讯作者:
闫小培(1956-), 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作者简介:
刘望保(1975-), 男, 博士, 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E-mail: wbliu@scn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125003);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项目(HKBU2080/99H)
LIU Wangbao1, YAN Xiaopei2, FANG Yuanping3, CAO Xiaoshu2
Received:
2008-01-16
Revised:
2008-06-16
Online:
2008-10-25
Published:
2008-10-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No.40125003; Fund of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No.HKBU2080/ 99H]
摘要:
在不改变目前城市结构的前提下, 通过模拟居民的居住与就业区位的最优组合获取理论上的最小通勤, 过剩通勤是实际通勤成本与最小通勤成本之间的差值, 它反映了城市通勤效率和潜力。利用线性规划函数, 以广州市为例, 利用2001 年和2005 年家庭调查问卷数据, 计算两年的过剩通勤分别为58.41%和44.74%, 这部分通勤是可通过优化居住与就业的区位组合而理论上可节约的。过剩通勤与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有关, 尤其与家庭收入、户籍类型、 住房产权和类型等密切相关, 家庭结构分化和收入分化是产生过剩通勤的重要原因。除受模型假设产生的误差影响外, 过剩通勤的产生还受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规划与建设及个人 的居住与就业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住房、国企和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导致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重组、城市规划较少关注小区域范围内居住与就业的平衡、个人的择居和择业偏好的变化,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对过剩通勤的产生和扩大产生重要影响。
刘望保, 闫小培,方远平,曹小曙. 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85-1096.
LIU Wangbao, YAN Xiaopei, FANG Yuanping, CAO Xiaoshu.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for Excess Commuting in Gu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0): 1085-1096.
|
[1] | 李钢, 薛淑艳, 马雪瑶, 周俊俊, 徐婷婷, 王皎贝.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21, 76(2): 310-325. |
[2] | 冯颖, 侯孟阳, 姚顺波.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80-2395. |
[3] | 朱玮, 梁雪媚, 桂朝, 冯永恒, 闫嘉. 上海职住优化效应的代际差异[J]. 地理学报, 2020, 75(10): 2192-2205. |
[4] | 周榕, 庄汝龙, 黄晨熹. 中国人口老龄化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10): 2163-2177. |
[5] | 白凯, 胡宪洋, 吕洋洋, 杜涛. 丽江古城慢活地方性的呈现与形成[J]. 地理学报, 2017, 72(6): 1104-1117. |
[6] | 谭章智, 李少英, 黎夏, 刘小平, 陈逸敏, 李威贤.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效应[J]. 地理学报, 2017, 72(5): 850-862. |
[7] |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762-1775. |
[8] | 鲁鹏, 田燕, 陈盼盼, 莫多闻.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研究[J]. 地理学报, 2016, 71(9): 1629-1639. |
[9] | 周春山, 胡锦灿, 童新梅, 边艳.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跟踪研究[J]. 地理学报, 2016, 71(6): 1010-1024. |
[10] | 孙威, 李文会, 张文忠, 唐志鹏. 节能和就业导向下中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J]. 地理学报, 2016, 71(6): 984-997. |
[11] | 蔡晓梅, 何瀚林. 广州市高星级酒店地方与无地方的建构及协商[J]. 地理学报, 2016, 71(2): 322-. |
[12] | 周春山, 边艳, 张国俊, 胡锦灿. 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089-2102. |
[13] | 刘望保, 闫小培. 2000-2010年广州市住房产权管理角色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6): 941-954. |
[14] | 周尚意, 戴俊骋. 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521-1532. |
[15] | 周彬学, 戴特奇, 梁进社, 张华. 基于Lowry模型的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模拟[J]. 地理学报, 2013, 68(4): 49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