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14, Vol. 69 ›› Issue (12): 1905-1905.
• • 上一篇
出版日期:
2014-12-25
发布日期:
2019-04-0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曹雪 (1990-), 女, 黑龙江省明水县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E-mail:
Online:
2014-12-25
Published:
2019-04-09
. 《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J]. 地理学报, 2014, 69(12): 1905-1905.
表1
《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来中文版单篇被引Top80排行榜"
作者 | 题目 | 年/期 | 频次 | 排名 |
---|---|---|---|---|
李秀彬 |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 1996/1 | 2155 | 1 |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 2000/2 | 1417 | 2 |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2000/5 | 975 | 3 |
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 赵荣; 邱扶东; 方芳 |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 1997/2 | 915 | 4 |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陈东景 | 中国西部12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 | 2001/5 | 852 | 5 |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 1999/3 | 811 | 6 |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张明 |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 2001/3 | 735 | 7 |
刘盛和; 吴传钧; 沈洪泉 |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 2000/4 | 675 | 8 |
傅伯杰; 陈利顶 |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 1996/5 | 669 | 9 |
朱会义; 李秀彬 |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 2003/5 | 599 | 10 |
覃志豪; Zhang Minghua; Arnon Karnieli; Pedro Berliner | 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 | 2001/4 | 586 | 11 |
王思远; 刘纪远;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 2001/1 | 582 | 12 |
翟盘茂; 潘晓华 |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 2003/S1 | 581 | 13 |
宁越敏 | 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 | 1998/5 | 574 | 14 |
吴必虎 |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 | 1994/2 | 574 | 15 |
李丽娟; 郑红星 | 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 2000/4 | 552 | 16 |
王绍强; 周成虎; 李克让; 朱松丽; 黄方红 |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2000/5 | 546 | 17 |
叶笃正; 丑纪范;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周自江; 鞠洪波; 黄签 |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 2000/5 | 515 | 18 |
崔功豪; 马润潮 |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 1999/2 | 507 | 19 |
李小建; 乔家君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 2001/2 | 476 | 20 |
陆大道 |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 | 2001/2 | 472 | 21 |
蔡运龙; 傅泽强; 戴尔阜 |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 2002/2 | 439 | 22 |
樊杰 |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 2007/4 | 438 | 23 |
郭旭东;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 河北省遵化平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变异函数与Kriging插值分析 | 2000/5 | 419 | 24 |
林忠辉; 莫兴国; 李宏轩; 李海滨 |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 | 2002/1 | 417 | 25 |
顾朝林; 陈田; 丁金宏; 虞蔚 |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 | 1993/4 | 394 | 26 |
崔功豪; 武进 |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 1990/4 | 377 | 27 |
保继刚; 郑海燕; 戴光全 | 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 2002/1 | 375 | 28 |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范业正 |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 | 2000/3 | 365 | 29 |
葛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2000/1 | 362 | 30 |
章锦河; 张捷 |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 | 2004/5 | 361 | 31 |
龙花楼; 李秀彬 |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 2001/4 | 352 | 32 |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张思彦; 潘冰 |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 | 1999/4 | 333 | 33 |
郭其蕴 |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 1983/3 | 317 | 34 |
周成虎; 万庆; 黄诗峰; 陈德清 | 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 2000/1 | 305 | 35 |
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 1999/1 | 307 | 36 |
冷疏影; 李秀彬 |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国际研究的新进展 | 1999/2 | 306 | 37 |
黎夏; 叶嘉安 | 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及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的模拟 | 1999/4 | 303 | 38 |
竺可桢 |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 1934/1 | 298 | 39 |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 2009/4 | 291 | 40 |
薛凤旋; 杨春 | 外资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 1997/3 | 290 | 41 |
蔡运龙 |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 | 1996/3 | 289 | 42 |
陆林 | 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 | 1996/4 | 285 | 43 |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 2005/2 | 284 | 44 |
保继刚 | 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1997/3 | 284 | 45 |
孙睿; 朱启疆 | 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 2000/1 | 282 | 46 |
金凤君; 王姣娥 | 20世纪中国铁路网扩展及其空间通达性 | 2004/2 | 277 | 47 |
王缉慈 |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 | 2004/S1 | 275 | 48 |
郭旭东;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 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 | 2001/4 | 274 | 49 |
牛亚菲 |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 | 1996/4 | 264 | 50 |
许学强; 胡华颖; 叶嘉安 |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 | 1989/4 | 264 | 51 |
张雷 |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 2003/4 | 263 | 52 |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杨勤业 |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 2005/1 | 260 | 53 |
毛汉英; 余丹林 |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 2001/3 | 258 | 54 |
樊杰 | 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 | 1993/3 | 256 | 55 |
王劲峰; 李连发; 葛咏; 时陪中; 关元秀; 柏延臣; 王智勇; Haining Robert | 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 | 2000/1 | 255 | 56 |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徐小黎 |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 2002/3 | 253 | 57 |
王思远; 张增祥; 周全斌; 王长有; 刘纪远 |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 2002/5 | 253 | 58 |
蔡强国; 陆兆熊; 王贵平 |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模型 | 1996/2 | 250 | 59 |
方创琳; 毛汉英 | 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探讨 | 1999/5 | 247 | 60 |
保继刚; 孙九霞 |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 2006/4 | 246 | 61 |
顾朝林; C·克斯特洛德 | 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 1997/5 | 246 | 62 |
周一星; 张莉 |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 2003/2 | 243 | 63 |
许学强; 张俊军 |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 2001/1 | 243 | 64 |
陆玉麒 |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 2002/1 | 237 | 65 |
周红妹; 周成虎; 葛伟强; 丁金才 | 基于遥感和GIS的城市热场分布规律研究 | 2001/2 | 236 | 66 |
邱新法; 曾燕; 缪启龙 |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 | 2001/3 | 233 | 67 |
方创琳; 宋吉涛; 张蔷; 李铭 |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 2005/5 | 230 | 68 |
陈述彭 | 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 1991/1 | 230 | 69 |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半变异函数 | 2000/4 | 229 | 70 |
黎夏; 叶嘉安 | 基于神经网络的单元自动机CA及真实和忧化的城市模拟 | 2002/2 | 228 | 71 |
贺灿飞; 梁进社 |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 | 1999/2 | 226 | 72 |
李景刚; 何春阳; 史培军; 陈晋; 辜智慧; 徐伟 |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 2004/2 | 221 | 73 |
陈军 | GIS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问题和学术前沿 | 1995/S1 | 225 | 74 |
罗格平; 周成虎; 陈曦 |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 | 2003/1 | 220 | 75 |
肖风劲; 欧阳华; 傅伯杰; 牛海山 |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2003/6 | 222 | 76 |
田光进; 刘纪远; 庄大方 | 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 | 2003/5 | 219 | 77 |
陆林 | 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 | 1994/3 | 219 | 78 |
傅伯杰; 邱扬; 王军; 陈利顶 |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2002/6 | 217 | 79 |
陈秀琼; 黄福才 |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 2006/12 | 216 | 80 |
表2
《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来英文版单篇被引Top30排行榜"
作者 | 题目 | 年 | 卷 | 期 | 频次 | 排名 |
---|---|---|---|---|---|---|
刘纪远, 刘明亮, 邓祥征, 等 | 中国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库及其相关研究 | 2002 | 12 | 3 | 58 | 1 |
高歌, 陈德亮, 任国玉, 等 |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 2006 | 16 | 1 | 53 | 2 |
刘纪远, 张增祥, 徐新良, 等 |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 | 2010 | 20 | 4 | 51 | 3 |
刘彦随, 王丽娟, 龙花楼 | 1996-2005年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换时空分析 | 2008 | 18 | 3 | 49 | 4 |
吴艳红, 朱立平 | 纳木错流域近30年来湖泊—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 2008 | 18 | 2 | 46 | 5 |
王绍强, 周成虎, 李克让, 等 | 中国土壤碳储量估算 | 2001 | 11 | 1 | 44 | 6 |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等 |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关系 | 2007 | 17 | 3 | 22 | 7 |
杜银, 谢志清, 曾燕, 等 |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扩展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 | 2007 | 17 | 4 | 20 | 8 |
吴绍洪, 尹云鹤, 郑度, 等 | 1971-200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 | 2007 | 17 | 2 | 20 | 9 |
褚健婷, 夏军, 许崇育, 等 | 1958-2007年海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异 | 2010 | 20 | 2 | 18 | 10 |
蒋芳, 刘盛和, 袁弘, 等 | 北京城市蔓延的测度与分析 | 2007 | 17 | 4 | 18 | 11 |
游庆龙, 康世昌, 吴艳红, 等 | 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05年气候变化趋势 | 2007 | 17 | 4 | 18 | 12 |
徐建华, 陈亚宁, 李卫红, 等 | 塔里木盆地三源河年径流过程的非线形特征 | 2009 | 19 | 1 | 17 | 13 |
邓祥征, 姜群鸥, 战金艳, 等 | 中国东北地区林地面积变化的动态模拟 | 2010 | 20 | 4 | 16 | 14 |
龚道溢, 王绍武 | 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 2003 | 13 | 2 | 16 | 15 |
廖要明, 张强, 陈德亮 | 中国天气发生器的降水模拟 | 2004 | 14 | 4 | 15 | 16 |
邢可霞, 郭怀成, 孙延枫, 等 | 滇池富营养化时空特征评价 | 2005 | 15 | 1 | 15 | 17 |
蔡强国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管理 | 2001 | 11 | 1 | 14 | 18 |
王仕琴, 宋献方, 王勤学, 等 | 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 | 2009 | 19 | 2 | 14 | 19 |
王志伟, 翟盘茂, 张洪涛 | 1950-2000年中国北方干旱气候变化 | 2003 | 13 | 4 | 14 | 20 |
陈沈良, 张国安, 杨世伦 | 长江口水域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与泥沙再悬浮 | 2003 | 13 | 4 | 13 | 21 |
邓祥征,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 中国农牧交界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某些自然地理指示关系的模型 | 2002 | 12 | 4 | 13 | 22 |
关元秀, 刘高焕, 王劲峰 |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 | 2001 | 11 | 7 | 13 | 23 |
刘纪远, 徐新良, 邵全琴 | 近30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 2008 | 18 | 3 | 13 | 24 |
刘小莽, 郑红星, 张明华, 等 | 青藏高原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定量分析 | 2011 | 21 | 4 | 13 | 25 |
杨续超, 张镱锂, 张玮, 等 | 1971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变化 | 2006 | 16 | 3 | 13 | 26 |
高华中, 朱诚, 徐伟峰 | 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 | 2007 | 17 | 3 | 12 | 27 |
何斌, 吕爱锋, 武建军, 等 | 中国干旱灾害评估与空间特征分析 | 2011 | 21 | 2 | 12 | 28 |
刘彦随, 刘玉, 陈秧分, 等 | 快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农村空心化 | 2010 | 20 | 6 | 12 | 29 |
孙睿, 朱启疆 | 利用遥感数据计算中国NPP | 2001 | 11 | 1 | 12 | 30 |
表3
《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作者累计发文量Top30排行榜"
作者 | 单位 | 发文量 | 排名 | 作者 | 单位 | 发文量 | 排名 |
---|---|---|---|---|---|---|---|
刘昌明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1),北京师范大学 (19) | 50 | 1 | 蔡运龙 | 北京大学 | 16 | 16 |
刘纪远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 42 | 2 | 李秀彬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5 | 17 |
郑度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 28 | 3 | 许世远 | 华东师范大学 | 15 | 18 |
朱诚 | 南京大学 | 28 | 4 | 王铮 | 华东师范大学 | 15 | 19 |
陆大道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25 | 5 | 施雅风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 15 | 20 |
刘彦随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23 | 6 | 刘卫东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5 | 21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22 | 7 | 崔之久 | 北京大学 | 15 | 22 |
周成虎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21 | 8 | 黎夏 | 中山大学 | 15 | 23 |
史培军 | 北京师范大学 | 20 | 9 | 许炯心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4 | 24 |
郑景云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20 | 10 | 金凤君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4 | 25 |
陈传康 | 北京大学 | 19 | 11 | 刘时银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13 | 26 |
方创琳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9 | 12 | 任美锷 | 南京大学 | 13 | 27 |
张捷 | 南京大学 | 17 | 13 | 顾朝林 | 南京大学 | 13 | 28 |
何大明 | 云南大学 | 17 | 14 | 王劲峰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2 | 29 |
张镱锂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6 | 15 | 张明军 | 西北师范大学 | 12 | 30 |
表4
《地理学报》创刊80周年来机构累计发文量Top30排行榜"
单位 | 发文量 | 排名 | 单位 | 发文量 | 排名 |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时期的380篇) | 919 | 1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36 | 16 |
北京大学 | 310 | 2 | 华南师范大学 | 35 | 17 |
南京大学 | 253 | 3 | 云南大学 | 35 | 18 |
北京师范大学 | 176 | 4 | 中国地理学会 | 33 | 19 |
中山大学 | 162 | 5 | 浙江大学 | 33 | 20 |
华东师范大学 | 146 | 6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 32 | 21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时期的34篇) | 128 | 7 | 西北师范大学 | 30 | 22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16 | 8 | 香港大学 | 30 | 23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86 | 9 | 东北师范大学 | 29 | 24 |
南京师范大学 | 60 | 10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26 | 25 |
兰州大学 | 59 | 1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26 | 26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56 | 12 |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25 | 27 |
河南大学 | 46 | 13 | 安徽师范大学 | 24 | 28 |
陕西师范大学 | 44 | 14 | 香港中文大学 | 24 | 29 |
清华大学 | 38 | 15 | 福建师范大学 | 24 | 30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