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振山, 蔡建明, 高晓路.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 2009, 64(8): 945
-955
. |
[2] |
黄富祥, 牛海山, 王明星, 王跃思, 丁国栋. 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J]. 地理学报, 2001, 56(6): 700
-710
. |
[3] |
邓辉.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J]. 地理学报, 1997, 64(1): 63
-71
. |
[4] |
叶柏生, 杨大庆, 丁永建, 韩添丁. 中国降水观测误差分析及其修正[J]. 地理学报, 2007, 62(1): 3
-13
. |
[5] |
戴仕宝, 杨世伦, 李鹏. 长江干流河道对流域输沙的调节作用[J]. 地理学报, 2006, 61(5): 461
-470
. |
[6] |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 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 地理学报, 2002, 57(1): 96
-106
. |
[7] |
卢其尧
. 灌溉地的小气候状况
[J]. 地理学报, 1957, 24(4): 437
-446
. |
[8] |
沈玉昌
. 湖南衡山的地文
[J]. 地理学报, 1950, 17(2): 1
-16
. |
[9] |
叶嘉安. 微型计算机在地理学的应用和限制[J]. 地理学报, 1988, 55(1): 67
-78
. |
[10] |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3, 58(5): 727
-73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