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8, Vol. 63 ›› Issue (5): 502-513.doi: 10.11821/xb200805006
李月臣1,2, 刘春霞1, 赵纯勇1, 黄建辉3
收稿日期:
2007-08-25
修回日期:
2008-01-25
出版日期:
2008-05-26
发布日期:
2008-05-26
作者简介:
李月臣(1974-), 男, 博士后, 副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E-mail: liyuechen@cqnu.edu.cn
基金资助: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070811); 重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6XLB004); 重庆 市水利局资助项目
LI Yuechen1,2, LIU Chunxia1, ZHAO Chunyong1, HUANG Jianhui3
Received:
2007-08-25
Revised:
2008-01-25
Online:
2008-05-26
Published:
2008-05-26
Supported by: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Chongqing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No.KJ070811; Doctoral Fund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06XLB004; Project by Chongqing 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摘要:
在TM 解译的三峡库区重庆段1999 年和2004 年水土流失数据及相关辅助数据的支持下, 借助GIS 技术, 分析了研究区5 年来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变及地理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1) 研究区水土流失总体呈现好转趋势, 极强度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变幅最大。(2)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紫色土、黄壤、石灰(岩) 土、水稻土和黄棕壤分布区。(3) 水 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剧烈的旱坡地和疏林地。(4) 水土流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 主要集中于高程200~1500 m 的低山、丘陵地区。(5) 水土流失与坡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主要分布在15o以上的陡坡地。(6) 水土流失与坡向分异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各坡向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分布基本相当。(7) 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300~320 和320~340 j.cm/hm2. h 的降雨侵蚀力(R) 值分布区。剧烈水土流失与高降雨侵蚀力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李月臣, 刘春霞,赵纯勇, 黄建辉.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的时空格局特征[J]. 地理学报, 2008, 63(5): 502-513.
LI Yuechen, LIU Chunxia, ZHAO Chunyong, HUANG Jianhui.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of Chongq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5): 502-513.
|
[1] | 王成, 何焱洲. 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与差异化调控[J]. 地理学报, 2020, 75(8): 1680-1698. |
[2] | 梁鑫源, 李阳兵, 邵景安, 刘雁慧, 冉彩虹. 三峡库区山区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转型[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605-1621. |
[3] | 王开泳, 王甫园, 陈田. 行政区划调整的政区位势理论与模型构建——以重庆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495-2510. |
[4] | 汪洋,王力力,祁鹏卫,刘志海.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识别的主导因素与空间稳定性约束机理[J]. 地理学报, 2019, 74(1): 44-62. |
[5] | 梁鑫源,李阳兵. 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学报, 2018, 73(9): 1630-1646. |
[6] | 王圆圆, 郭徵, 李贵才, 郭兆迪. 基于广义加性模型估算1979-2014年三峡库区降水及其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7, 72(7): 1207-1220. |
[7] | 钟建兵, 邵景安, 杨玉竹. 生计多样化背景下种植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演变[J]. 地理学报, 2016, 71(7): 1201-1214. |
[8] | 张引, 杨庆媛, 闵婕.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 817-828. |
[9] | 邓华, 邵景安, 王金亮, 高明, 魏朝富. 多因素耦合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未来情景模拟[J]. 地理学报, 2016, 71(11): 1979-1997. |
[10] | 赵岩, 王治国, 孙保平, 张超, 纪强, 冯磊, 赵乾坤.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 2013, 68(3): 307-317. |
[11] | 刘春霞, 李月臣, 杨华, 闵婕, 王才军, 张虹.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与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J]. 地理学报, 2011, 66(5): 631-642. |
[12] |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J]. 地理学报, 2011, 66(4): 562-575. |
[13] | 阎建忠, 卓仁贵, 谢德体, 张镱锂.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 2010, 65(11): 1401-1410. |
[14] | 徐勇,杨波,刘国彬,刘普灵. 黄土高原作物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J]. 地理学报, 2008, 63(11): 1218-1226. |
[15] | 王小丹,钟祥浩,范建容. 西藏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规律[J]. 地理学报, 2004, 59(2): 183-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