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3, Vol. 58 ›› Issue (4): 534-541.doi: 10.11821/xb200304007
夏军1,2, 王中根1, 刘昌明1
收稿日期:
2002-12-10
修回日期:
2003-03-26
出版日期:
2003-07-25
发布日期:
2003-07-25
作者简介:
夏军 (1954-),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水文科协 (IAHS) 水资源系统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资源协会 (IWRA) 常务理事,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23905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436-01/05);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
XIA Jun1,2, WANG Zhonggen1, LIU Changming1
Received:
2002-12-10
Revised:
2003-03-26
Online:
2003-07-25
Published:
2003-07-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50239050; National Key Project for Basic Research, No.G19990436-01/05; One Hundred Talents Program of CAS
摘要:
通过探讨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量化问题,对黄河断流的情况、危害和成因进行分析。由于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的复杂性,现行的方法一般都过于简单。目前迫切需要从水文循环更深层次上揭示水资源量可再生性。依据系统理论方法,从河流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出发,提出度量和评价河流水体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指数。利用该指数,对黄河干流上、中、下游河段不同年代的水资源量可再生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从维持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角度,进行了黄河干流水资源量的调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黄河断流问题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夏军,王中根,刘昌明. 黄河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问题及量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03, 58(4): 534-541.
XIA Jun, WANG Zhonggen, LIU Changming. The Renew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Quantifi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4): 534-541.
|
[1] | 程亦菲, 夏军强, 周美蓉, 王英珍. 黄河下游游荡段排沙比对水沙条件与断面形态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27-138. |
[2] | 刘清兰, 陈俊卿, 陈沈良. 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1, 76(1): 139-152. |
[3] | 王彦君, 吴保生, 钟德钰. 黄河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响应过程的模拟[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94-1511. |
[4]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朱连奇, 赵文亮, 丁亚鹏. 黄河泥沙冲/沉积区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空间特征及变异机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58-570. |
[5] | 陆大道, 孙东琪. 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431-2436. |
[6] | 王彦君, 吴保生, 申冠卿. 1986-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黄河下游主槽调整规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411-2427. |
[7] | 何磊,叶思源,袁红明,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时空范围的再认识[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46-161. |
[8] | 高超,王随继. 1990年以来黄河第一湾齐哈玛河段砾质网状河的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7): 1352-1364. |
[9] | 孙倩,于坤霞,李占斌,李鹏,张晓明,龚珺夫.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趋势及其主控因素的贡献率[J]. 地理学报, 2018, 73(5): 945-956. |
[10] | 潘威, 郑景云, 满志敏. 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053-2063. |
[11] | 包为民, 沈丹丹, 倪鹏, 周俊伟, 孙逸群. 滑动平均差检测法的提出及验证[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075-2085. |
[12] | 叶红,张廷斌,易桂花,李景吉,别小娟,刘栋,罗琳玲. 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J]. 地理学报, 2018, 73(11): 2117-2134. |
[13] | 马帅, 盛煜, 曹伟, 吴吉春, 胡晓莹, 王生廷.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数值模拟[J]. 地理学报, 2017, 72(9): 1621-1633. |
[14] | 刘博一, 王随继. 黄河玛曲砾质网状河段河间湿地形态特征及发育程度[J]. 地理学报, 2017, 72(7): 1195-1206. |
[15] | 张玉柱, 黄春长, 陈莹璐, 谭志海, 杨利荣, 张云翔, 邱海军, 刘波, 赵发珠. 新仙女木期黄河晋陕峡谷古风成沙层年代及其物质来源[J]. 地理学报, 2017, 72(5): 79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