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3, Vol. 58 ›› Issue (4): 519-526.doi: 10.11821/xb200304005
丁永建,杨建平,刘时银,陈仁升,王根绪,沈永平,王建,谢昌卫,张世强
收稿日期:
2002-08-29
修回日期:
2003-01-16
出版日期:
2003-07-25
发布日期:
2003-07-25
通讯作者:
杨建平,E-mail:jianping@ns.lzb.ac.cn
作者简介:
丁永建 (1958-),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甘肃天水人, 主要从事寒区水文与环境的研究工作,E-mail:dyj@ns.lzb.ac.cn。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KZCX1-10-06)
DING Yongjian, YANG Jianping, LIU Shiyin, CHEN Rensheng, WANG Genxu, SHEN Yongping, WANG Jian, XIE Changwei, ZHANG Shiqiang
Received:
2002-08-29
Revised:
2003-01-16
Online:
2003-07-25
Published:
2003-07-25
Supported by: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of CAS, No.KZCX1-10-06
摘要:
在江河源区地理学与水文学界定的基础上,在明确界定源区范围四大原则与依据的前提下,文章综合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植被分布以及水文水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研究的范围。以达日水文站为界,以上区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范围,流域控制面积约4.49×104 km2, 源区为高原湖泊沼泽地貌,地形平缓, 高寒半干旱气候, 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主要为草原化草甸;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的源区以聂恰曲汇口为界,流域控制面积约12.24×104 km2。长江源区为高平原丘陵地貌,地形变化和缓,气候为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因范围广阔,分布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
丁永建,杨建平,刘时银,陈仁升,王根绪,沈永平,王建,谢昌卫,张世强.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范围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03, 58(4): 519-526.
DING Yongjian, YANG Jianping, LIU Shiyin, CHEN Rensheng, WANG Genxu, SHEN Yongping, WANG Jian, XIE Changwei, ZHANG Shiqiang. Exploration of Eco-environment Rang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4): 519-526.
|
[1] | 冯雨雪, 李广东. 青藏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影响关系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86-1405. |
[2] | 任宇飞, 方创琳, 李广东, 孙思奥, 鲍超, 刘若文.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3): 589-606. |
[3] | 刘海猛, 方创琳, 李咏红.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489-1507. |
[4] | 佟彪, 党安荣, 许剑. 300 BC-1900 AD无定河流域城镇时空格局演变[J]. 地理学报, 2019, 74(8): 1508-1524. |
[5] | 崔学刚,方创琳,刘海猛,刘晓菲,李咏红.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 2019, 74(6): 1079-1096. |
[6] | 方创琳, 崔学刚, 梁龙武.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圈理论及耦合器调控[J].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529-2546. |
[7] | 申犁帆,王烨,张纯,姜冬睿,李赫. 轨道站点合理步行可达范围建成环境与轨道通勤的关系研究——以北京市44个轨道站点为例[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423-2439. |
[8] | 董磊, 王浩, 赵红蕊. 城市范围界定与标度律[J]. 地理学报, 2017, 72(2): 213-223. |
[9] | 张引, 杨庆媛, 闵婕.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 817-828. |
[10] | 方创琳, 周成虎, 顾朝林, 陈利顶, 李双成.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 地理学报, 2016, 71(4): 531-550. |
[11] | 夏非, 张永战, 王瑞发, 张振克, 彭修强.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J]. 地理学报, 2015, 70(1): 29-48. |
[12] |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一文数据的发表——青藏高原范围界线与面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65-68. |
[13] | 黄粤, 包安明, 王士飞, 王永琴, 段远彬. 间歇性输水影响下的2001-2011 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251-1262. |
[14] | 刘昌明, 刘小莽, 张丹, 刘晓燕, 刘卓. 有关地理学研究中几个学术问题的研讨——学习黄秉维院士严谨治学的精神[J]. 地理学报, 2013, 68(1): 3-9. |
[15] | 孙东琪, 张京祥, 朱传耿, 胡毅, 周亮.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599-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