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3, Vol. 38 ›› Issue (2): 154-162.doi: 10.11821/xb198302005
丘宝剑
出版日期:
1983-04-15
发布日期:
1983-04-15
Qiu Bao-jian
Online:
1983-04-15
Published:
1983-04-15
摘要: 1980年作者与卢其尧曾在本刊发表了“中国农业气候区划试论”一文。近两年来,中央气象局与有关单位协作,提出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初步方案”,出版了《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区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完成了小麦、甘蔗、甜菜、柑桔、茶树、烟草等作物的气候区划,各省、市、自治区也陆续进行了各自的农业气候区划。
丘宝剑.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再论[J]. 地理学报, 1983, 38(2): 154-162.
Qiu Bao-jian. FURTHER STUDY ON THE REGIONALIZATION OF AGROCLIMATE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3, 38(2): 154-162.
[1] | 曹娟, 张朝, 张亮亮, 骆玉川, 李子悦, 陶福禄.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和作物模型快速评估低温冷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879-1892. |
[2] | 陶泽兴, 葛全胜, 王焕炯. 1963—2018年中国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51-1464. |
[3] | 姚永慧, 寇志翔, 胡宇凡, 张百平.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298-2306. |
[4] | 戴声佩, 李海亮, 罗红霞, 赵一飞. 1960-2011年华南地区界限温度10℃积温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5): 650-660. |
[5] | 陈效逑, 喻蓉. 1982~1999 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 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7, 62(1): 41-51. |
[6] | 唐国平, 李秀彬, Guenther Fischer, Sylvia Prieler.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0, 55(2): 129-138. |
[7] | 吴正方, 邓慧平. 应用随机模拟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活动积温的影响[J]. 地理学报, 1996, 51(s1): 102-108. |
[8] | 章名立, 曾昭美, 季劲钧.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J]. 地理学报, 1996, 51(6): 518-526. |
[9] | 蔡运龙.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 地理学报, 1996, 51(3): 202-212. |
[10] | 张厚瑄, 张翼. 中国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1994, 49(1): 27-36. |
[11] | 张连强, 赵新平, 欧阳宗继, 赵有中, 陈端生 . 求算界限温度日期的一种新方法——样条函数插值法 [J]. 地理学报, 1993, 48(1): 70-74. |
[12] | 赵松乔.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 地理学报, 1983, 38(1): 1-10. |
[13] | 吕德康, 张克映. 云南南部热量指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垂直—水平气候(热量)带的划分[J]. 地理学报, 1982, 37(4): 407-420. |
[14] | 王馥棠. 近百年我国积温的变化与作物产量[J]. 地理学报, 1982, 37(3): 272-280. |
[15] | 张金泉. 从地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J]. 地理学报, 1981, 36(2): 216-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