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2, Vol. 37 ›› Issue (1): 17-26.doi: 10.11821/xb198201003
李钜章
出版日期:
1982-01-15
发布日期:
1982-01-15
Li Juzhang
Online:
1982-01-15
Published:
1982-01-15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各个学科都大大加强了数量化的研究。地貌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首先对基本概念给出明确的数学定义。
李钜章. 中国地貌形态基本类型数量指标初探[J]. 地理学报, 1982, 37(1): 17-26.
Li Juzhang. A PRELIMITARY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INDEX OF BASIC TYPES OF GEOMOROPHOLOGIC FORM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 37(1): 17-26.
[1] | 刘闯, 石瑞香, 吕婷婷, 陈文波, 周翔, 王正兴. 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山地高度分类数据集内容与成果[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20-24. |
[2] |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 地理学报, 2009, 64(9): 1113-1125. |
[3] | 杜军,翁海卿,袁雷,马鹏飞,拉巴. 近40 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81-591. |
[4] | 邓羽1, 2, 刘盛和1, 张文婷3, 王丽2, 4, 5, 王江浩1, 2. 广义多维云模型及在空间聚类中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09, 64(12): 1439-1447. |
[5] | 胡小猛,傅建利,李有利. 汾河流域地貌发育对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2, 57(3): 310-318. |
[6] | 齐清文, 成夕芳, 纪翠玲, 王乃斌.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信息图谱[J]. 地理学报, 2001, 56(7s): 32-37. |
[7] | 闾国年, 钱亚东, 陈钟明. 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特征地貌技术研究[J]. 地理学报, 1998, 53(6): 562-569. |
[8] | 傅抱璞 . 地形和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J]. 地理学报, 1992, 47(4): 302-314. |
[9] | 余显芳. 深圳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及利用评价[J]. 地理学报, 1986, 41(2): 147-156. |
[10] | 王德瀚. 中国气温年变特征和大陆度[J]. 地理学报, 1986, 41(1): 70-76. |
[11] | 陈永宗. 加强区域地貌研究——评《深圳地貌》[J]. 地理学报, 1985, 40(3): 276-277. |
[12] | 林振耀, 吴祥定, 田国良. 西藏高原暖季(5-10月)大气浑浊度及消光特性的初探[J]. 地理学报, 1984, 39(3): 298-306. |
[13] | 龚高法, 简慰民. 我国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J]. 地理学报, 1983, 38(1): 33-40. |
[14] | 吕德康, 张克映. 云南南部热量指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垂直—水平气候(热量)带的划分[J]. 地理学报, 1982, 37(4): 407-420. |
[15] | 苏时雨, 李钜章, 苏映平, 尹泽生, 沈玉昌. 中国1:100万地貌图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地理学报, 1982, 37(1): 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