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1, Vol. 36 ›› Issue (2): 135-142.doi: 10.11821/xb198102002
王乃梁, 杨景春
出版日期:
1981-04-15
发布日期:
1981-04-15
Wang Xailiang, Yang Jingchun
Online:
1981-04-15
Published:
1981-04-15
摘要: 一 我国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早在解放以前就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但尽那时的研究只是一些零星的粗浅观察,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生产建设的推动,特别是地震预测工作的推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才日益蓬勃发展起来。
王乃梁, 杨景春. 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学报, 1981, 36(2): 135-142.
Wang Xailiang, Yang Jingchun. NEOTECTONICS STUDY IN CHINAREVIEW AND PROSPECT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1, 36(2): 135-142.
[1] | 周侃, 刘宝印, 樊杰. 汶川Ms 8.0地震极重灾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J]. 地理学报, 2019, 74(10): 2078-2091. |
[2] | 李卫江, 蒋湧, 温家洪, Jianping Yan, 李仙德. 地震灾害情景下产业空间网络风险评估——以日本丰田汽车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8): 1384-1399. |
[3] | 汤青, 徐勇, 董晓辉, 李扬, 刘艳华, 孙晓一.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J]. 地理学报, 2015, 70(4): 650-663. |
[4] | 周强, 张玉柱.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的探索与辨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11): 1774-1787. |
[5] | 林清清, 朱竑, 陶伟. 198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的旅游地理学[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159-1176. |
[6] | 高晓路, 季珏, 金凤君, 牛方曲. 中国农村房屋震灾脆弱性评估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2): 211-220. |
[7] | 顾朝林. 日本311特大地震地理学报告[J]. 地理学报, 2011, 66(6): 853-861. |
[8] | 李敏, 张捷, 董雪旺, 钟士恩, 蔡永寿, 上官筱燕. 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695-1706. |
[9] |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2): 164-176. |
[10] | 单鹏飞. 宁夏西吉地区滑坡灾害地貌的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1996, 51(6): 535-542. |
[11] | 朱诚. 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J]. 地理学报, 1995, 50(1): 41-50. |
[12] | 刘国海, 韩慕康, 傅命佐, 李培英 . 大连半岛地貌、新构造运动与市区安全性 [J]. 地理学报, 1993, 48(3): 227-234. |
[13] | 陈富斌, 陈继良, 徐毅峰, 葛同明, 梁春艳, 樊利民 . 玉龙雪山-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层状地貌的新构造分析 [J]. 地理学报, 1992, 47(5): 430-440. |
[14] | 吴次芳, 陆景冈, 何黎明 . 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J]. 地理学报, 1992, 47(1): 6-11. |
[15] | 谢明 . 河流水位变幅是影响阶地划分与新构造分析的重要因素——以长江三峡段为例 [J]. 地理学报, 1991, 46(3): 353-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