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0, Vol. 35 ›› Issue (35): 313-324.doi: 10.11821/xb198004004
陈明荣
出版日期:
1980-10-15
发布日期:
1980-10-15
Chen Mingrong
Online:
1980-10-15
Published:
1980-10-15
摘要: 我国在改变山区面貌同自然作斗争中兴修了许多水平梯田,对于保持水土起了良好的作用。为了估计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后湿润状况的改变,我们对坡地与水平梯田干湿状况的计算方法作如下探讨。
陈明荣. 坡地与水平梯田湿润状况的气候学分析[J]. 地理学报, 1980, 35(35): 313-324.
Chen Mingrong. CLIM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OISTURF CONDITION ON THE SLOPE LAND AND LEVEL TERRAC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0, 35(35): 313-324.
[1] | 刘闯, 石瑞香, 吕婷婷, 陈文波, 王正兴, 周翔. 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地形坡度分级数据集内容与成果[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25-29. |
[2]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3] |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 地理学报, 2009, 64(9): 1113-1125. |
[4] | 赵洪壮,李有利,杨景春,吕红华. 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63-570. |
[5] | 曾燕,邱新法,刘昌明,吴险峰. 基于DEM的黄河流域天文辐射空间分布[J]. 地理学报, 2003, 58(6): 810-816. |
[6] | 汤国安,赵牡丹,李天文,刘咏梅,谢元礼. DEM提取黄土高原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J]. 地理学报, 2003, 58(6): 824-830. |
[7] | 胡世雄, 靳长兴. 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 地理学报, 1999, 54(4): 347-356. |
[8] | 孙汉群, 傅抱璞. 坡面天文辐射总量的椭圆积分模式[J]. 地理学报, 1996, 51(6): 559-566. |
[9] | 靳长兴. 论坡面侵蚀的临界坡度[J]. 地理学报, 1995, 50(3): 234-239. |
[10] | 于强, 傅抱璞, 彭乃志, 陈明. 辐射日总量的最热坡度解析模式及其全球分布规律[J]. 地理学报, 1994, 49(6): 526-532. |
[11] | 康绍忠, 熊运章 . 干旱缺水条件下麦田蒸散量的计算方法 [J]. 地理学报, 1990, 45(4): 475-483. |
[12] | 孙治安, 史兵, 缪启龙, 翁笃鸣. 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区坡面净辐射的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1989, 44(4): 441-448. |
[13] | 李占清, 翁笃鸣. 一个计算山地地形参数的计算机模式[J]. 地理学报, 1987, 42(3): 269-278. |
[14] | 傅逸贤. 浅谈研究第四纪冰期气候在方法上的若干问题——兼论庐山冰期气候[J]. 地理学报, 1985, 40(3): 273-275. |
[15] | 杨勤业, 沈康达. 滇西北横断山地区的垂直自然带[J]. 地理学报, 1984, 39(2): 141-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