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多见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山区以及处于退缩阶段的高山冰川(特别是海洋性冰川)的边缘地区。有些山区,地震活动过程中也伴生有泥石流。
唐邦兴, 杜榕桓, 康志成, 章书成. 我国泥石流研究[J]. 地理学报, 1980, 35(3): 259-264.
[1] | 梁馨月, 徐梦珍, 吕立群, 崔一飞, 张风宝. 基于地貌特征的青藏高原边缘泥石流沟分类[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373-1385. |
[2] | 葛全胜, 廖小罕, 高星, 封志明, 刘卫东, 廖晓勇, 诸云强.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0年回顾及展望[J]. 地理学报, 2020, 75(12): 2537-2546. |
[3] | 胡凯衡, 魏丽, 刘双, 李秀珍. 横断山区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激发雨量分异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19, 74(11): 2303-2313. |
[4] | 魏学利,陈宁生. 官坝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对四川邛海的泥沙淤积效应[J]. 地理学报, 2018, 73(1): 81-91. |
[5] | 李泳, 陈晓清, 胡凯衡, 何淑芬. 泥石流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J]. 地理学报, 2005, 60(3): 495-502. |
[6] | 何易平,马东涛,崔鹏,陈瑞. 西藏中尼公路沿线的泥石流[J]. 地理学报, 2002, 57(3): 275-283. |
[7] | 唐川,朱静. 澜沧江中下游滑坡泥石流分布规律与危险区划[J]. 地理学报, 1999, 54(s1): 84-92. |
[8] | 王治华. 金沙江下游的滑坡和泥石流[J]. 地理学报, 1999, 54(2): 142-149. |
[9] | 倪晋仁, 王光谦.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I.理论[J]. 地理学报, 1998, 53(1): 66-76. |
[10] | 倪晋仁, 王光谦, 熊育武, 张军, 康志成.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Ⅱ.应用[J]. 地理学报, 1998, 53(1): 77-85. |
[11] | 李焯芬, 陈虹. 香港滑坡泥石流成因及治理[J]. 地理学报, 1997, 52(s1): 114-121. |
[12] | 唐邦兴, 吴积善 . 山地自然灾害(以泥石流为主)及其防治 [J]. 地理学报, 1990, 45(2): 202-209. |
[13] | 丁永建. 山区小流域洪水过程中泥沙搬运方式的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 1989, 44(4): 487-495. |
[14] | 王兆印, 张新玉. 水流冲刷沉积物生成泥石流的条件及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J]. 地理学报, 1989, 44(3): 291-301. |
[15] | 苏时雨. 中国1:100万地貌图出版发行[J]. 地理学报, 1989, 44(1): 3-3. |